AI时代下的文学创作:技术赋能而非替代

0

在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文学创作领域正面临着一个根本性的问题:AI未来究竟是创作者,还是工具?2025年10月,在武汉光谷举行的阅文创作大会上,成立十周年的阅文集团给出了一个清晰而审慎的答案,通过发布三款AI应用,明确划定了AI在文学创作中的边界。

阅文发布三款AI应用丨来自:2025阅文创作大会

阅文集团的战略定位十分明确:AI不应成为流水线式的"码字工"去取代创作者,而应成为创作者的"第二大脑",辅助"好故事"的诞生;同时成为IP价值的"放大器",重塑整个IP开发和衍生的生态系统。这种定位不仅回答了"AI能做什么",更定义了"AI不该做什么"。

阅文集团CEO兼总裁侯晓楠强调:"IP是灵魂,AI是技术引擎和放大器,这是我们对'IP+AI'战略的定位。"这一理念体现了阅文在不触碰"原创力"这条红线的前提下,通过技术赋能创作、革新IP开发,试图破解内容产业供给过剩与价值实现不均衡的结构性难题。

近年来,随着大模型能力的日新月异,"替代"始终是关于AI讨论中的核心焦虑。当AI能写诗、能绘画、能作曲时,它是否也能写出足以让千万读者"催更"的网络小说?阅文的答案是否定的,至少在当前阶段,其AI战略展现出了一种鲜明的克制与边界感。

阅文集团高级副总裁黄琰分享道,他与作家交流时发现,一部分创作者对AI划清界限,认为"AI成文一眼假",但更多的作家则关心阅文的AI技术将如何改变创作范式。阅文的选择是让AI退居"助手"之位。

侯晓楠在演讲中直言:"工具越普及,原创的想象力就越珍贵;技术越强大,好故事的内核就越重要。真正稀缺的,始终是那些能够构建精彩世界观、打动人心的原创能力。"这番话精准地道出了阅文的立场——AI解决的是创作过程中的"体力活",而非关乎灵魂的"脑力活"。

这种理念集中体现在全新升级的作家助手及其核心能力"妙笔通鉴"上。对于动辄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字的网络文学而言,长篇创作中最耗费心神的,除了情节构思,便是对庞大设定的管理和记忆。一个角色的首次出场、一句不经意的对话、一个早期埋下的伏笔,都可能在百万字的更新中被遗忘,导致前后矛盾,即网文圈常说的"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