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面对海量数据,却常常感叹'记不住'、'用不上'。知识管理工具应运而生,而ima作为腾讯旗下的AI知识库产品,在短短一年内实现了月活增长80倍的惊人成绩,积累了2亿份知识库文件。这一现象背后,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人与信息关系的一次深刻变革。
1. 知识管理的进化:从存储到应用
ima 2.0版本的发布标志着知识管理工具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它不再满足于被动存储信息,而是通过Agent能力实现了从'知识库'到'共事伙伴'的转变。这一转变的核心在于用户交互逻辑的改变——从给AI一个'关键词',给它一个'目标'。
1.1 任务模式:重新定义人机交互
ima 2.0的'任务模式'是这次升级的最大亮点。它支持生成报告、播客两种内容形态,允许用户在首页或知识库内用自然语言提问发起任务。更重要的是,用户可以同时'喂'给AI相关的知识库、文档、图片、音频、网页、笔记等附件,作为执行任务的'参考课本'。
这一设计直指知识管理的核心痛点:知识不应止于'收藏'。当用户发起'帮我写一份新能源汽车市场报告'或'为我设计一节'生成式AI'教学播客'这样的复杂任务时,ima不再是简单的'搜索'工具,而是通过大模型自主拆解和规划任务步骤,主动调用一系列工具——包括精读内容、全网搜索、知识库查询和内容创作——来完成指令。

在这个过程中,Agent会进行自我监测与修正,试图将过去繁琐的'搜、读、写'工作流一体化,最终产出可直接使用的结果。这种'一站式'解决方案不仅提高了效率,更改变了用户与信息互动的方式。
1.2 AI要点:激活存量知识
除了任务模式,ima 2.0还新增了'AI要点'功能,这意味着系统会尝试自动为知识库生成结构化摘要,让'存量'信息变得更易于被AI理解和调用。这一功能解决了知识库中信息'沉睡'的问题,使得用户积累的大量资料能够真正'活'起来。
通过实际体验发现,ima在执行任务前会与用户确认具体细节,体现了对用户需求的尊重。然而,目前版本在结果输出后缺乏'复核'机制,用户无法在同一任务对话框内进行多轮交互,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任务的完善空间。
2. 用户驱动的产品进化:2亿文件背后的故事
ima能够在一年内积累2亿份知识库文件,获得从医生、律师到教师、海关等20多个行业的深度应用,其背后是一套快速迭代、深度聆听用户需求的产品哲学。
2.1 容量决策:从限制到解放
在产品上线前,ima团队曾为个人空间的容量进行过激烈讨论。最初的设想是1G,因为团队希望用户放入知识库的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内容。然而,用户的反馈打破了这一设想:'如果ima是我的第二个大脑,谁会希望自己的大脑有容量焦虑?'
这句来自用户的灵魂拷问,让团队彻夜讨论,最终决定将个人空间扩容到30G。这一决策体现了团队对产品定位的洞察:工具不应该给用户增加新的负担和筛选成本,而应该提供足够的安全感,让用户可以放心地将一切信息'丢'进来,将整理和筛选的难题交给AI。
2.2 文件夹之争:简洁与实用的平衡
ima的早期版本极其简洁,没有文件夹功能,是希望用户能彻底摆脱传统的文件管理束缚,完全依赖AI进行检索。但这引发了用户截然相反的反馈:一部分'初心派'用户认为这正是产品的魅力所在,清爽、无负担;而另一部分'现实派'用户则感到焦虑,'文件像掉进了一个巨大的黑洞,这种失控感让人不安'。
团队内部也因此分裂成两派,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终,他们选择了一个更成熟的方案:保留主界面的简洁,同时允许有需要的用户在二级界面方便地创建文件夹。这一案例诠释了ima的价值观:尊重用户习惯,同时提供更优越、更未来的解决方案。
2.3 隐私与整合的边界
关于用户关心的ima能否整理'微信收藏夹'的问题,ima产品负责人Jayden表示目前无望,主要涉及隐私问题。例如,用户收藏的内容可能包含群聊中其他人的言论,这会涉及到隐私问题。
对于用户提出的'ima、腾讯元宝和微信公众号后台,这三者都有知识库...未来会把这三个产品打通或整合吗?'的疑问,ima团队明确回应:'目前这还是不同的产品。腾讯非常尊重用户的数据隐私,就像QQ和微信的数据在内部也不会透传或打通。目前还没有把(不同产品间的)数据进一步打通的计划。'
在信息保密方面,团队表示数据只会用于用户自己的问题和操作场景,并不会被用于模型的训练,不同用户间的数据是'完全隔离'的;用户信息存储在腾讯云的数据库上,腾讯云在数据传输、备份和容灾方面有高标准。关于信息泄露追踪(水印)的需求,团队称首先在知识库的成员管理中有审批和加入机制,这是第一层把关,后续会考虑提供类似腾讯文档的水印工具。
3. 行业应用:ima如何成为专业'外接大脑'
当一个工具足够强大且易用,它就不再仅仅是工具,而会成为一种基础设施,催生出千人千面的应用范式。在ima的案例中,我们看到了知识在不同行业中被激活、应用和增值。
3.1 医疗领域:辅助诊疗的'医疗大脑'
在医疗领域,重症医学主任医师孙孝利将最新的医学指南和临床病例搭建成知识库,在遇到复杂病情时,可以随时向这个'医疗第二大脑'提问,快速查询知识、辅助制定治疗方案。这不仅提升了效率,也在关键时刻为患者的安全增加了一重保障。

3.2 法律领域:判例分析的效率革命
在法律领域,王杰文律师将一个法官审理的778份判例全部上传至ima,通过AI提炼其裁判倾向和逻辑。过去需要耗时一周的研判工作,现在半天就能完成。这是将'数据'转化为'洞察'的典型应用,展示了AI在专业领域的深度价值。
3.3 政务服务:政策解读的标准化
钱江海关将200多部法规和上千条咨询实例构建成AI知识库,让政策答复的准确率接近100%。过去面对民众五花八门的提问,一线人员可能需要翻阅大量文件,现在只需简单提问,AI就能给出兼具权威性和可操作性的标准答案。这不仅提高了效率,也增强了公共服务的标准化水平。
3.4 教育领域:个性化学习的实现
教育领域,拥有25年教龄的历史老师'定哥',则展示了一个AI如何成为'考点分析师'与'答疑助教'的生动案例。他将自己10余年积累的3万份教学资料、全国高考题、名师讲义全部注入ima。过去,学生遇到问题只能等老师有空再解答,学习进度常常被拖慢。现在,学生可以随时向这个'不知疲倦'的助教提问,获得个性化的指导。
令人惊喜的是,'定哥'发现,AI并没有削弱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反而因为解决了大量信息检索和基础答疑的工作,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去进行更高层次的追问和探索,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他所带班级年级前20名的人数,从过去的2-3人增加到了8人。

4. 未来展望:人与AI协作的新图景
回顾ima这一年的发展,从一个简洁的知识库到一个能够执行复杂任务的Agent平台,其内核始终围绕着'生长'二字。知识不应被固化在某个人的大脑或硬盘里,它应该像种子一样被种下,在连接与交互中持续生长,最终汇聚成一片广袤的森林。
4.1 从工具到伙伴:关系重构
ima 2.0的'任务模式'标志着AI工具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协助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仅是功能上的升级,更是人与AI关系的一次重构。未来,AI将不再仅仅是执行命令的工具,而是能够理解目标、规划路径、解决问题的'伙伴'。
4.2 知识的流动与共享
随着技术的发展,知识管理工具将更加注重知识的流动与共享。虽然目前ima等产品在数据整合方面受到隐私保护的限制,但未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知识在不同平台间的流动将成为可能,这将进一步释放知识的价值。
4.3 人类独特价值的凸显
尽管AI在处理信息和生成内容方面展现出强大能力,但人类独特的创造力、情感理解和道德判断仍然是不可替代的。正如体验中发现,AI生成的播客'听起来聊的还行,就是有点太平了',AI确实高效,但'人感'也是难以比拟的。未来,人机协作将更加注重发挥各自优势,实现'1+1>2'的效果。
正如ima产品负责人Jayden所言,创造ima并非只为解决效率难题,而是要让信息'不只是'存起来',还能'抓得住'、'用得好'。2.0的'任务模式',正是ima为这2亿份'存量'文件,寻找'增量'价值的最新尝试。
与AI'共事',共同探索、共同创造,是在这场由AI驱动的生产力革命中,对我们每个人思考、学习和工作而言更好的方式。知识管理的未来,不在于存储更多的信息,而在于激活这些信息,让它们在人类与AI的协作中产生更大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