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爱上万元级「电动自行车」,买出一个千亿美金赛道

1

电动自行车的全球崛起

过去几年,电动助力自行车(E-bike)在海外市场迅速崛起,成为千亿美元级赛道。综合不同机构数据,预计到2030年至2035年,E-bike市场规模将达到806亿美元至1656.9亿美元。一辆E-bike的定价不算便宜,中高端的通常在1500美元以上,但依旧无法阻挡用户购买的热情。

E-bike首先是一辆自行车,它多了一个"小马达"和电池:当你踩踏板时,这个电动系统就会"心领神会",给你额外的动力辅助。这种设计让骑行变得轻松愉快,尤其适合那些身体机能有所下降但仍想保持运动习惯的人群。

谁在购买E-bike?

以北美增长最快的E-bike品牌Velotric为例,成立至今已经出货超20万台,连续4年增速100%,且实现盈利。Velotric创始人、CEO张曦表示,他们的核心用户是美国中产阶层中的中老年群体,推崇"No Sweat Sports(无汗运动)"。

"我们的用户不是骑车通勤,而是周末骑20~30英里的那群人。他们往往住在乡村、有时间、有钱,但也有身体限制。"他认为,E-bike并非单纯的代步工具,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延伸。

"他们年轻时可能骑山地车越野或喜欢其他激烈运动,但现在身体跟不上了。"Velotric提出的品牌理念——"No Sweat Sports(无汗运动)"正是源于用户调研。

"很多人告诉我们,骑Ebike是一种'不出汗的运动'。他们不想进行高强度训练,只想活动身体、享受自然。就像瑜伽、高尔夫等轻运动。"

情绪价值:E-bike的核心吸引力

张曦分享了一对加州夫妇的故事:两人计划用三年时间,骑E-bike游遍美国所有国家公园。"对他们来说,骑行不是竞技,而是一种连接自然、找回年轻时自由感的方式——这本质是一种情绪价值。"

E-bike为用户提供的是情绪价值,动力辅助带来的"无所不能"的自由感和愉悦感具有不可逆性。数据显示,50%用户骑过Ebike后不再选择传统自行车。

"这种体验的不可逆性,本质上是因为有动力辅助后,用户会产生'无所不能'的感受。"张曦解释道,"我们收到很多用户评论说:'骑上Ebike,感觉自己回到了16岁,像第一次骑长途自行车那样自由、开心。'所以,E-bike给用户提供的更多是情绪价值,而非单纯的功能价值。"

它是连接"不喜欢的现实"和"喜欢的生活"的载体——用户只需花钱买一款产品,就能让生活方式更贴近自己的期望,这样自然会有更多人愿意购买。

美国市场:独特的休闲文化

美国E-bike市场与中国和欧洲有显著差异。中国和欧洲的城市化密度更高,很多用户骑E-bike是为了通勤代步。但美国大部分中高收入人群住在郊区,他们有钱、有闲,每年至少有1000小时用于休闲运动。

美国用户在文体运动上的消费理念,可能比中国领先10到20年。美国有句话叫"No Sport, No Life(无运动,不生活)",大部分用户都有自己的业余运动爱好,比如钓鱼、打猎、徒步、露营等——这些在中国被认为是"小众运动"的项目,在美国其实非常大众化。

"比如最近两个月,进入打猎季,这两年有很多美国猎人开始骑E-bike去打猎。"张曦举例道,"从这个角度看,北美用户买E-bike,更多是为了休闲运动或户外运动。"

产品差异化:满足特定需求

针对美国市场的独特需求,Velotric专门优化了产品性能。比如他们有专门针对硬核户外群体设计的Ebike,强化了负载能力和崎岖路面通过性,以及特别定制"隐身模式"减少惊扰动物,能够满足打猎人群需求。

"提到电动自行车,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参数,比如动力、续航等,但对非专业用户而言,他们大多不了解产品配件的等级,核心需求只是'一台舒服、好骑的车',所以舒适性是我们首要突出的卖点。"张曦表示。

其次是"骑行体验"——通过各类传感器技术,让骑行更顺畅、车辆更易操控,这是他们重点强调的第二点。

安全性也至关重要。Velotric是目前美国唯一一家全线产品通过UL官方实验室电池和整车安全认证的电动自行车品牌。很多用户购买电动自行车时,可能并未意识到潜在风险,比如电池充电问题、刹车失灵隐患等。

市场趋势:从高速增长到平稳发展

E-bike赛道在2020年后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但市场增速正在回归正常水平。"欧洲电动自行车市场已出现滞涨,美国市场近两年的增速也回归正常水平,这是我们早有预判的情况。"张曦分析道。

市场从高速增长转向平稳增长的过程中,很多竞争力不足的企业会被淘汰。"任何市场在早期都会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但随着用户需求升级、市场准入标准提高和渠道格局变化,市场会逐渐走向集中。"

数据显示,首次购买白牌产品的用户,二次复购时选择品牌产品的比例超60%,未来趋势是"低端淘汰、高端小众、中端主流",市场终局会是"纺锤型结构"。

渠道变革:从线上到线下

Velotric经历了从线上到线下的渠道转变。刚成立时,他们和大多数中国出海企业一样,主要通过DTC(直接面向消费者)模式在线上销售。但从2023年起,他们开始布局美国线下渠道,现在约80%的收入来自线下。

"线上和线下的逻辑完全不同:线上用户看到产品图片、参数,可能就会下单,甚至有些中国卖家会通过虚标参数、虚假宣传来促成交易;但线下是'真金白银'的考验,必须先获得经销商认可,产品才能进入门店销售。"

线下渠道的转变虽然艰难,但对于建立用户信任至关重要。目前在美国东部,无论是渠道渗透率还是销售量,Velotric都位居第一。

全球化:超越"出海"思维

张曦认为,中国品牌不应再纠结"出海"的概念,而应思考"全球化布局"。

"这一代中国企业家不该再纠结'出海'的概念了——其实我挺不喜欢'出海'这个词,它背后的逻辑是'在中国做美国或全球的生意',这种认知是不对的。"

全球化意味着将资源布局在最合适的地方。Velotric的供应链团队在中国华东,品牌团队分布在中国和美国,销售团队全在美国,客服呼叫中心设在菲律宾,还在美国设有三个服务仓。

"在中国制造不出符合美国市场的产品,在美国也无法做好中国供应链的管理。一方面,不能仅凭中国的供应链能力就认为自己足够强大,若产品不符合当地市场标准,顶多只能算'卖货的',成不了主流品牌;另一方面,如今所有全球硬件企业,若没有在中国管理供应链和研发团队的能力,也无法把产品做到极致。"

本地化:真正的全球化品牌

要让美国市场认可一个中国出海品牌,关键在于实现真正的本地化。

"核心是能否真正实现'本地化'。要让当地用户认可你,关键不在于你是'中国背景'还是'美国背景',而在于你的产品是否符合'美国风格'、是否具备'美国特色体验'。"

张曦强调,"只要把产品品质、服务做好,实现服务本地化,让当地用户觉得你的产品比美国本土品牌更好、服务更优,自然就能打开市场。"

在团队建设上,Velotric的美国团队完全是本土化配置,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中国团队应当发挥自身优势,比如产品研发能力,与海外团队协同配合;但市场需求的挖掘、本地基础建设等工作,应该由当地团队主导完成。不是'管理'海外团队,而是'支持'他们。"

未来趋势:AI赋能的骑行体验

从长远来看,E-bike的进化方向是"让用户更省心"。用户可能没明确察觉这一点,但企业之所以计划加入更多机器智能功能、传感器以及自动化技术,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未来,用户只需要做好一件事——打开车、骑上车开始行驶,剩下的所有事都交给车辆自行解决。从长远来看,不应该单独强调'AI硬件',因为未来所有硬件产品大概率都会融入AI元素。"

体现在产品上,就是车上的传感器越来越多,算法也能更精准地识别用户的骑行意图。"不仅传感器数量增多,算法也能更精准地识别用户的骑行意图。"

品牌建设:从产品到生活方式

Velotric的成功离不开品牌建设的战略。他们坚持以用户为中心,打造有差异化优势的品牌势能。从产品到营销,从渠道到服务,在每个用户触点上完善用户体验。

在品牌传播上,他们非常重视品效合一的内容与全漏斗投放的联动,重塑线上线下全渠道的传播矩阵。"线上端,我们的品牌投放效率应该是全行业最高的;线下端,通过空中地面的整合营销打法,在建立品牌知名度和心智的同时,还联合经销商合作举办了约800场区域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品牌更本土化。"

结语:重新定义骑行体验

电动自行车的崛起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的革新,更是生活方式的转变。它满足了现代人对健康、环保和休闲体验的多重需求,尤其为中老年群体提供了重返户外运动的机会。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成熟,E-bike将变得更加智能化、个性化,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中国品牌而言,成功的关键在于理解不同市场的独特需求,实现真正的全球化布局,打造符合当地文化的生活方式品牌。

未来,骑行将不再仅仅是一种运动,而是一种连接人与自然、过去与现在的情感纽带,一种重新定义自由与快乐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