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面对海量数据,却常常陷入"知识焦虑"——收藏的内容越来越多,能真正利用的却越来越少。10月23日,腾讯ima在open day上发布了2.0版本,试图解决这一痛点。这款上线仅一年的产品,已经积累了2亿份知识库文件,月活用户在半年内增长了80倍。ima 2.0不再满足于做被动的"数字仓库",而是通过Agent能力成为能理解目标、执行任务、产出结果的"共事伙伴"。本文将深入探讨ima如何从简单的知识存储工具,进化为能够主动解决问题的智能助手,以及这种转变对我们工作方式的影响。
从被动存储到主动执行:ima 2.0的核心变革
ima 2.0最显著的升级在于引入了基于Agent能力的"任务模式",这标志着产品定位的根本性转变。在传统知识管理工具中,用户需要先收集、整理信息,然后再基于这些信息进行创作或决策。而ima 2.0打破了这一线性流程,允许用户直接向AI提出复杂目标,系统会自主拆解任务、规划步骤,并调用多种工具完成工作。
任务模式:AI成为你的工作伙伴
"任务模式"支持生成报告、播客两种内容形态,用户可在首页或知识库内用自然语言提问发起任务。与传统的关键词搜索不同,用户现在可以向AI提出一个完整的目标,比如"帮我写一份新能源汽车市场报告"或"为我设计一节'生成式AI'教学播客"。

这种交互方式的变革,意味着ima不再是一个被动的信息存储库,而是一个主动的工作执行者。用户可以同时"喂"给AI相关的知识库、文档、音频、网页等附件,作为执行任务的"参考课本"。启动后,ima会通过大模型自主拆解和规划任务步骤,主动调用一系列工具——包括精读内容、全网搜索、知识库查询和内容创作——来完成指令。
在这个过程中,Agent会进行自我监测与修正,试图将过去繁琐的"搜、读、写"工作流一体化,最终产出可直接使用的结果。例如,在生成播客时,用户可以选择对谈人数、音色等参数,满足学习或工作场景下的深度信息处理和创作需求。
AI要点:让存量信息更有价值
除了任务模式,ima 2.0还新增了"AI要点"功能,这意味着系统会尝试自动为知识库生成结构化摘要,让"存量"信息变得更易于被AI理解和调用。这一功能解决了知识管理中的核心痛点:我们收藏了大量信息,但这些信息往往处于"沉睡"状态,难以被有效利用。
"AI要点"功能相当于为每份文档创建了一个智能摘要,不仅提取关键信息,还会建立不同文档间的关联,形成一个可查询的知识网络。这使得ima能够更好地理解用户的知识库内容,从而在执行任务时提供更精准、更相关的结果。
实战体验:ima 2.0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ima 2.0的实际表现,我们进行了多项测试,从简单的信息整理到复杂的内容创作,探索这款AI工具的边界与潜力。
报告生成:从信息到洞察的跨越
首先,我们让ima对自己进行测评,要求"写一篇ima 2.0的测评稿,并且要和它在市场的同类产品如Notion AI、get笔记等进行对比"。在执行任务前,ima会与用户确认具体细节,确保理解任务要求。

经过14分钟的等待,ima完成了这份测评。从结果来看,ima的对比过程非常详细,能够深入分析不同产品的特点与差异。然而,在最终结果输出后,目前版本似乎没有提供"复核"功能,用户只能在旁边记笔记,不像其他产品那样可以在输出结果后继续多轮对话和修改。
这一体验揭示了ima 2.0的一个特点:它能够高效完成任务,但在交互灵活性上还有提升空间。对于需要多次迭代、精细调整的工作流程,当前的实现方式可能还不够理想。
播客生成:AI创意的边界
接下来,我们测试了ima的播客生成功能。我们将之前生成的ima测评文档加入个人知识库,然后提出要求:"根据ima测评内容文档,改编成一期10分钟的双人对谈式播客。A主播是科技评论员,风格犀利;B主播是产品观察家,风格温和。请生成他们的对话脚本,并直接生成音频。"

ima生成的播客脚本非常详细,包含了不同角色间的对话、观点交锋和内容过渡。目前,这一功能在手机端已可用,用户可以在个人知识库中选择文档,快速生成时长大约13分钟的播客。

我们将生成的播客分享给未告知来源的朋友,她的反馈是"听起来聊的还行,就是有点太平了"。这反映了当前AI生成内容的共同特点:能够准确传递信息,但在情感表达、语调变化等方面仍有明显局限。AI确实高效,但"人感"仍是难以完全替代的。
功能限制:隐私与产品整合的挑战
在测试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ima 2.0的一些限制。最令人遗憾的是,目前ima无法直接整理微信收藏夹。ima产品负责人Jayden解释,这主要是由于隐私问题——用户收藏的内容可能包含群聊中其他人的言论,这会涉及到隐私保护。
此外,关于ima与腾讯其他产品(如腾讯元宝和微信公众号后台)的整合问题,团队回应称"目前这还是不同的产品。腾讯非常尊重用户的数据隐私,就像QQ和微信的数据在内部也不会透传或打通。目前还没有把(不同产品间的)数据进一步打通的计划。"
在信息保密方面,ima团队表示数据只会用于用户自己的问题和操作场景,并不会被用于模型的训练,不同用户间的数据是"完全隔离"的。用户信息存储在腾讯云的数据库上,腾讯云在数据传输、备份和容灾方面有高标准。关于信息泄露追踪的需求,团队称后续会考虑提供类似腾讯文档的水印工具,但最终的应用还是需要用户自己的意识和判断。
用户需求驱动的产品进化:ima的"生长哲学"
ima能够在短短一年内积累2亿份知识库文件,获得从医生、律师到教师、海关等20多个行业的深度应用,其背后是一套快速迭代、深度聆听用户需求的产品哲学。
容量焦虑与文件夹之争
在产品上线前,ima团队曾为个人空间的容量进行过激烈的讨论。最初的设想是1G,因为团队希望用户放入知识库的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内容。但用户的反馈打破了这一设想:"如果ima是我的第二个大脑,谁会希望自己的大脑有容量焦虑?"
这句来自用户的灵魂拷问,让团队彻夜讨论,最终决定将个人空间扩容到30G。这一决策体现了团队对产品定位的洞察:工具不应该给用户增加新的负担和筛选成本,而应该提供足够的安全感,让用户可以放心地将一切信息"丢"进来,将整理和筛选的难题交给AI。
另一个争议点是关于"文件夹"功能。ima的早期版本极其简洁,没有文件夹功能,是希望用户能彻底摆脱传统的文件管理束缚,完全依赖AI进行检索。但这引发了用户截然相反的反馈:一部分"初心派"用户认为这正是产品的魅力所在,清爽、无负担;而另一部分"现实派"用户则感到焦虑,"文件像掉进了一个巨大的黑洞,这种失控感让人不安"。
团队内部也因此分裂成两派,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终,他们选择了一个更成熟的方案:保留主界面的简洁,同时允许有需要的用户在二级界面方便地创建文件夹。产品经理Jason总结称不希望盲目堆砌功能,但简洁也并不意味着简单。这个案例诠释了ima的价值观:尊重用户习惯,同时提供更优越、更未来的解决方案。
行业应用:ima如何成为专业领域的"外接大脑"
当一个工具足够强大且易用,它就不再仅仅是工具,而会成为一种基础设施,催生出千人千面的应用范式。在ima的案例中,我们看到了知识在不同行业中被激活、应用和增值。
在医疗领域,重症医学主任医师孙孝利将最新的医学指南和临床病例搭建成知识库,在遇到复杂病情时,可以随时向这个"医疗第二大脑"提问,快速查询知识、辅助制定治疗方案。这不仅提升了效率,也在关键时刻为患者的安全增加了一重保障。
在法律领域,王杰文律师将一个法官审理的778份判例全部上传至ima,通过AI提炼其裁判倾向和逻辑。过去需要耗时一周的研判工作,现在半天就能完成。这也是将"数据"转化为"洞察"的典型应用。
政务服务领域同样受益于ima的应用。钱江海关将200多部法规和上千条咨询实例构建成AI知识库,让政策答复的准确率接近100%。过去面对民众五花八门的提问,一线人员可能需要翻阅大量文件,现在只需简单提问,AI就能给出兼具权威性和可操作性的标准答案。
教育领域,拥有25年教龄的历史老师"定哥",则展示了一个AI如何成为"考点分析师"与"答疑助教"的生动案例。他将自己10余年积累的3万份教学资料、全国高考题、名师讲义全部注入ima。过去,学生遇到问题只能等老师有空再解答,学习进度常常被拖慢。现在,学生可以随时向这个"不知疲倦"的助教提问,获得个性化的指导。
"定哥"发现,AI并没有削弱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反而因为解决了大量信息检索和基础答疑的工作,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去进行更高层次的追问和探索,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他所带班级年级前20名的人数,从过去的2-3人增加到了8人。
第二大脑的困境:从囤积到利用的跨越
ima的高速增长反映了"第二大脑"类产品的普遍现象:用户疯狂"囤积"信息,却常常陷入"知道很多,能做到很少"的困境。ima 2.0的"任务模式",正是为这2亿份"存量"文件,寻找"增量"价值的最新尝试。
信息囤积的心理机制
为什么我们热衷于收藏却很少回顾?这背后有几个心理机制在起作用。首先,"收藏谬误"让我们误以为收藏就等于学习,点击"收藏"按钮能获得一种"我已经掌握了这些信息"的错觉。其次,"未来自我"的错觉让我们相信未来的自己会有更多时间、更清晰的思路来处理这些信息。最后,信息过载导致的决策疲劳,让我们倾向于"先收藏,以后再说"。
ima 2.0通过"任务模式"直接针对这些问题。它不再让用户面对一个庞大的信息库,而是允许用户直接提出目标,AI会从知识库中提取相关信息并整合成结果。这种"目标导向"而非"信息导向"的交互方式,有效避免了信息囤积带来的心理负担。
从信息到知识的转化
信息不等于知识。知识是经过理解、整合、应用后的信息,能够指导行动、解决问题。ima 2.0的"AI要点"功能,正是为了促进这种转化而设计的。它不仅提取关键信息,还会尝试理解信息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在医疗案例中,ima不仅仅是存储医学指南,而是能够理解不同指南之间的关系,在遇到复杂病情时,综合多个来源的信息给出建议。这种能力使得ima从"信息仓库"变成了"知识引擎",真正成为医生的"外接大脑"。
人机协作的新范式
ima 2.0的发展也反映了人机协作的新范式:AI不是要取代人类,而是要增强人类的能力。在法律案例中,律师将判例上传至ima,AI负责提取裁判倾向和逻辑,而律师则专注于策略制定和客户沟通。在教育案例中,AI处理基础答疑,教师则专注于启发式教学和个性化指导。
这种分工使得人类能够专注于真正需要创造力、同理心和战略思维的工作,而将重复性、信息密集型的任务交给AI。正如ima产品负责人Jayden所言,创造ima并非只为解决效率难题,而是要让信息"不只是'存起来',还能'抓得住'、'用得好'"。
未来展望:AI与人的共同进化
回顾ima这一年的发展,从一个简洁的知识库到一个能够执行复杂任务的Agent平台,其内核始终围绕着"生长"二字。知识不应被固化在某个人的大脑或硬盘里,它应该像种子一样被种下,在连接与交互中持续生长,最终汇聚成一片广袤的森林。
技术演进的方向
从技术角度看,ima 2.0的"任务模式"只是开始。未来,我们可以期待几个方向的发展:首先是多模态能力的增强,ima将能够处理更丰富的信息类型,包括视频、3D模型等;其次是推理能力的提升,AI将能够进行更复杂的逻辑推理和因果分析;最后是个性化程度的加深,系统将能更好地理解每个用户的独特需求和工作习惯。
产品整合的可能性
虽然目前ima与腾讯其他产品没有打通的计划,但随着AI技术的发展,未来不同产品间的数据整合可能会变得更加可行和安全。想象一下,如果ima能够与微信、腾讯文档等产品无缝协作,用户在不同场景中产生的信息将能够自动汇聚、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更完整的"数字自我"。
人机关系的再思考
ima的发展也迫使我们重新思考人与AI的关系。在传统观念中,AI是工具,人是使用者。但随着Agent技术的发展,这种关系正在变得复杂。ima 2.0不再是一个被动等待指令的工具,而是一个能够理解目标、自主规划、执行任务的伙伴。
这种转变带来了新的问题:当AI能够主动解决问题时,人类的角色是什么?答案可能在于"提问"和"判断"。在AI能够高效执行的时代,提出好的问题、做出明智的判断将成为人类的核心价值。与AI"共事",共同探索、共同创造,是在这场由AI驱动的生产力革命中,对我们每个人思考、学习和工作而言更好的方式。
结语
ima 2.0的发布,标志着AI知识管理工具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被动存储到主动执行,从信息仓库到知识引擎,ima正在重新定义人与信息的关系。在医疗、法律、教育等领域的应用案例中,我们看到了AI如何增强人类的专业能力,而非取代人类。
然而,ima的发展也面临着隐私保护、产品整合、用户体验等多重挑战。如何在技术创新与用户需求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效率提升与信息安全之间取得共识,将是ima等AI工具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第二大脑"将变得更加智能、更加个性、更加易用。但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最终的目标始终如一:让信息不只是"存起来",还能"抓得住"、"用得好",真正成为人类思考、学习和工作的强大助力。在这场由AI驱动的知识革命中,我们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将与AI共同进化,探索人类认知的无限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