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力斯IPO:2150亿市值背后的华为依赖与自主创新之路

1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浪潮中,赛力斯集团即将以2150亿港元的惊人市值登陆港交所,成为今年国内规模最大的汽车IPO。这一数字不仅打破了不久前奇瑞创造的纪录,更标志着这家曾挣扎求生的车企完成了从边缘到中心的华丽转身。

从挣扎求生到身价千亿:赛力斯的IPO之路

赛力斯的"A+H"两地上市之路终于走到了最后一步。公司已发布招股公告,正式全球发售1.002亿股H股,其中香港公开发售1002万股,国际发售9018万股,并设有15%的超额配股权和15%的发售量调整权。

按照每股最高131.50港元的定价计算,赛力斯的募资净额(扣除相关费用后实际可用的资金总额)约达129.3亿港元。这一巨额融资将为其未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认购时间为10月27日至10月31日,预计11月5日正式挂牌交易。赛力斯的基石投资阵容相当豪华,共吸引了超22家基石投资者站队,包括重庆产业母基金、林园基金、广发基金、施罗德、中邮理财、星宇香港等。这22家合计认购了8.26亿美元(约58.7亿元),覆盖了发行总额的49%左右,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资本市场对于这家造车巨头的热情。

财务表现:从亏损到盈利的华丽转身

赛力斯的财务数据展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增长轨迹。2022年到2024年,公司的汽车销量分别为26.72万辆、25.23万辆和49.70万辆。今年前三个季度,赛力斯总销量为34.07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0.46万辆,渗透率超89%。

其中,问界品牌从2022年到2024年的销量分别为7.78万辆、10.26万辆和38.87万辆;今年上半年共销售15.2万辆。随着问界销量猛涨,其占赛力斯总销量的比重从2022年的29.1%,逐步提升到了今年上半年的76.5%。

对应到营收上,2022年和2023年,赛力斯实现营收340.56亿元和357.89亿元;2024年猛涨到1451.13亿元,首次破千亿,且同比暴涨了305.5%。今年上半年,赛力斯的营收为623.59亿元,同比下滑4%。

而2022年和2023年,问界汽车的销售收入分别为205亿元、243亿元,分别贡献公司总收入的60.3%、67.9%。到2024年,随着问界销量爆发,这一比例骤然提升到了90.9%,今年上半年也仍维持着90.3%的高占比,成为赛力斯增长的主要支柱。

不难发现2024年是一个质变关键点,赛力斯也正是在这一年,首次实现了利润水平暴涨。2022年到2024年,以及今年上半年,公司毛利分别为27.28亿元、25.71亿元、345.51亿元和165.31亿元。对应各阶段的毛利率,分别为8%、7.2%、23.8%和26.5%。

特别是在2024年,毛利率一跃从个位数突破至20%以上,目前已经是新势力第一。并且赛力斯再次走出"烧钱"阶段,实现年度扭亏为盈,也是在2024年,因此成为了全球第四家实现盈利的新能源车企。

过去三年,公司年内利润分别为-52.2亿元、-41.57亿元,以及47.4亿元。截至今年6月末,年内利润为30.77亿元,同比增长121.4%。

今年上半年,赛力斯整体增利不增收,是由于交付结构发生变化,价位更高的M9和M8,销量占比提高。因此,汽车单价得到提升,从去年上半年的27.6万元,增长到了今年同期的31.4万元。

招股书里,赛力斯明确坦言,公司的显著增长和盈利能力,主要归因于问界汽车的成功。而归根结底,与华为的合作,是问界汽车成功的重要推动因素。

40年造车老兵的三次创业

1986年,23岁的重庆人张兴海,以弹簧和减震器起家,投资创建了巴县凤凰电器弹簧厂,随后业务逐渐拓展到摩托车业务,并建立了渝安集团,这是他的第一次创业。

2003年,自主品牌汽车崛起,张兴海抓住了这个机会,与东风汽车合资组建"东风渝安",生产东风小康品牌微车,这是小康的前身。3年后重庆小康正式成立,也标志着张兴海的第二次创业。

时间来到2016年,小康股份成功登陆A股。然而,微型车市场利润微薄,公司股价常徘徊在10元/股上下。因此,也是在2016年,公司决定向新能源汽车领域全面转型,53岁的张兴海开始了第三次创业。

起初,转型的进展并不算顺利,直到2021年才等来公司的转折——小康股份与华为达成合作。双方最早推出的赛力斯SF5,在市场上并没有激起浪花,由此,双方决定进一步加深合作,以新车、新技术、新品牌的方式进入市场,问界品牌应运而生。

第一款车问界M5,创造了当时销量最快破万的新能源纪录。2022年,公司名正式从"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现在的"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然而,尽管有了起色,两款车的销量却没有预想般的突飞猛进。问界M5,除了2022年8月首次月销突破1万辆后,销量始终平淡;问界M7,上市后的销量也不突出。直到2023年9月问界新M7的发布,让M7的销量起死回生,上市后第二个月销量破万,2024年1月直逼3万台。

2024年,赛力斯正式腾飞,问界M9的大爆,一举成为问界最热卖的车型。可以说,与华为的绑定,为赛力斯带来了颠覆式的改变,依靠华为全栈技术,让问界具备强大的竞争实力。这也让双方的联结愈发紧密,赛力斯还豪掷115亿入股华为的子公司引望。

一路走来,市场上的声音从早先的质疑,到后来的赞许,再到如今"一界难求","赛力斯"的名字,早已成为这一全新合作路线的标志。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车企,赛力斯第一个走向华为,而双方合作也是在数年的磨合与试错中,经历了"SF5"阶段和"M5"阶段,才成就了如今问界这一大爆品牌。

华为光环下的挑战与自主创新

不过,胜利不总会一成不变。特别是车圈的竞争格局瞬息万变,如今各路神仙入局打架,任何可能出现的下一个爆款,或许都会在车圈掀起一场变革。

与此同时,华为的朋友圈正在有车企更多加入,赛力斯已不再"一家独宠",华为的精力以及资源正在分散。赛力斯也在招股书中透露了不确定性:

公司可能面临有关合作带来的集中及交易对手风险。……如果与华为的业务关系出现重大中断,可能会对公司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尽管问界仍是华为"朋友圈"的交付主力,但在这种背景下,车企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差异化,就是下一场牌局打赢的决胜关键了。

所以可以看到,市值已经来到国内车企头部的赛力斯,在这个节点赴港上市,募资后的重心已经很清晰:公司预计花费70%用于研发投入;20%用于多元化新营销渠道投入、海外销售,及充电网络服务,以提升全球品牌知名度;余下10%用作营运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在财务指标里,也可以发现赛力斯正在重研发的动作,近两年的研发投入节节攀升:2022年到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13.13亿、16.96亿以及55.86亿;今年上半年投入约29.3亿元,相当于2023年全年研发投入的1.73倍。

在华为光环下,能否迸发出独特的竞争能力,才是赛力斯的终极考验。而赛力斯近期的一系列动作,例如是与字节合作具身智能,就是其在寻找自己下一条新曲线的证明。

问界之外:赛力斯的自主创新之路

问界以外,赛力斯也从未放弃自有品牌的精进。据36氪报道,赛力斯正在和字节合作研发,计划推动自有品牌的车机搭载豆包大模型。公司还考虑,可能会在车端接入独立的AI Box作为计算"外挂",以支持豆包大模型的运行。

至于AI Box芯片方案的选择,据36氪援引知情人士消息,方案还在调整中,目前正在评估英伟达的Orin Y。合作项目由赛力斯海外事业部负责,新车预计明年开始量产。搭载豆包大模型的本意,是建立想自己独立的智能化技术平台能力:

"我们的目标,是技术架构上对标问界。"

这一表态表明,赛力斯正在努力减少对华为技术的依赖,寻求建立自己的技术壁垒。通过与字节跳动这样的科技巨头合作,赛力斯希望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关键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未来展望:在依赖与自主之间寻找平衡

赛力斯的IPO标志着公司发展进入新阶段。2150亿港元的市值反映了资本市场对其当前业绩的认可,但也意味着更高的期望和更严格的要求。未来,赛力斯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1. 深化与华为的合作:尽管面临"一家独宠"不再的挑战,但与华为的合作仍是赛力斯当前的核心竞争力。双方需要继续深化在技术、渠道、品牌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提升问界系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 加速自主创新:通过与字节跳动等科技企业的合作,加快在智能化、网联化等核心技术领域的自主研发,逐步建立自身的技术壁垒,降低对单一合作伙伴的依赖。

  3. 全球化布局:利用IPO募集的资金,加速海外市场的拓展,建立多元化的销售渠道和充电网络服务,提升全球品牌知名度。

  4. 产品线丰富:在问界系列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产品线,覆盖更多细分市场,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5. 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重视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结语

赛力斯的IPO故事,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传统车企到新能源新势力,从依赖外部技术到自主创新,从单一市场到全球化布局,赛力斯的每一步都反映了中国汽车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2150亿港元的市值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在华为光环与自主创新之间寻找平衡,将是赛力斯未来发展的关键。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的加剧,只有那些能够持续创新、建立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在这场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

赛力斯的未来,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