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生物医药领域,基因治疗药物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治疗潜力,但其高昂的生产成本却限制了这些突破性疗法的可及性。麻省理工学院(MIT)化学工程系与生物医学创新中心的一项最新研究,为这一行业难题提供了革命性的解决方案——选择性结晶技术,能够显著提高病毒载体基因治疗药物的纯度、选择性和活性产量。
基因治疗的困境与挑战
基因治疗代表着现代医学的前沿领域,通过将治疗性基因递送至患者体内来治疗遗传性疾病和某些癌症。自2017年以来,全球已开展了约10,000项基因治疗药物临床试验,其中约60%基于腺相关病毒(AAV)载体系统。
这些病毒由一种被称为衣壳的壳状结构组成,保护其内部的遗传物质。然而,现有的生产系统倾向于产生大量不含遗传物质的空衣壳,这些空衣壳可能占产量的50%至90%。这些空衣壳在治疗上毫无价值,甚至可能引发患者不必要的免疫反应而无任何治疗益处。
"它们在几乎所有方面都看起来几乎相同,"MIT研究科学家Vivekananda Bal解释道,"它们具有相似的结构、相同的蛋白质序列、相似的分子量和密度。"这种高度的相似性使得分离完整病毒与空衣壳变得极为困难。
传统的色谱分离方法需要多次处理步骤,加上过滤工序,不仅耗时长达37-40小时,而且效率低下,浪费高达30-40%的产品。即使经过纯化,最终产品中仍约有三分之一的非活性材料残留。
选择性结晶技术的突破
Bal和Braatz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尝试了一种在小型分子制药行业广泛应用但从未用于蛋白质纯化(特别是基于衣壳的药物)的方法——选择性结晶。
"这种方法的操作时间短,产品损失也非常低,而且由于高选择性,能达到非常高的纯度,"Bal表示。这种方法能够在一个步骤中分离溶液中的完整与空衣壳,以及细胞碎片和其他无用物质,无需其他方法所需的大量预处理和后处理步骤。
该技术的关键在于完整病毒衣壳与空衣壳之间存在微小的电势差异。DNA分子带有轻微负电荷,而衣壳表面带有正电荷。"因此,完整衣壳的整体电荷密度分布将与空衣壳不同,"Bal解释道。这种差异导致结晶速率不同,从而可以创造有利于完整衣壳结晶而将空衣壳留下的条件。
技术优势与行业影响
选择性结晶技术的优势显而易见:
- 效率提升:纯化时间从色谱方法的37-40小时缩短至约4小时,效率提高约10倍。
- 成本降低:预计可将基因治疗药物的成本降低5-10倍。
- 纯度提高:由于高选择性,产品纯度显著提升。
- 适用性广:该方法可轻松适应大规模制药生产流程。
- 多步合一:在一个步骤中完成多种杂质的分离。
"分离过程几乎占基因治疗制造成本的70%,"Bal强调,"我们的方法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
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
研究团队已在《ACS Nano》期刊上发表了他们的发现,并通过MIT技术许可办公室申请了专利。目前,他们已与多家制药公司展开讨论,准备开始试用该系统,预计这一技术可能在两年内实现商业化。
"这些公司基本上是在合作,"Bal说,"他们正在转移样本以试用我们的方法。"最终,该工艺将被授权给某家公司,或成为新创业公司的基础。
除了Bal和Braatz外,研究团队还包括MIT生物医学创新中心的Jacqueline Wolfrum、Paul Barone、Stacy Springs、Anthony Sinskey和Robert Kotin。这项研究得到了马萨诸塞州生命科学中心、赛诺菲(Sanofi S.A.)、赛多利斯(Sartorius AG)、阿尔忒弥斯生命科学(Artemis Life Sciences)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支持。
未来展望
随着基因治疗领域的快速发展,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已成为行业关注的核心问题。MIT的这项研究不仅为病毒载体纯化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也为整个生物制药行业树立了技术革新的标杆。
选择性结晶技术的成功应用,将使原本昂贵的基因治疗药物变得更加可及,为全球数百万患者带来希望。随着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商业化,我们有理由相信,基因治疗将在未来医疗领域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这一突破也彰显了跨学科研究在解决复杂生物医学问题中的价值,从化学工程到生物医学,从基础科学到工业应用,正是这种多领域的融合推动了医学创新的边界不断拓展。
行业意义
对于制药行业而言,这项技术的意义不仅限于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它还代表了生物制造工艺的一次重大革新,为其他生物药物的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随着个性化医疗和精准医疗的发展,对高质量生物药物的需求将持续增长,而选择性结晶技术可能成为满足这一需求的关键技术之一。
此外,这项技术的成功也证明了学术研究与产业应用之间的紧密联系能够加速创新进程。MIT的研究团队通过与制药公司的早期合作,确保了研究成果能够快速转化为实际应用,这种模式值得在更多科研领域推广。
结语
MIT的研究人员通过创新性地应用选择性结晶技术,成功解决了基因治疗制造中的一个关键瓶颈问题。这一突破不仅有望降低基因治疗药物的成本,提高其可及性,还为整个生物制药行业的技术革新指明了方向。随着这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我们有理由期待基因治疗将在未来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