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眼镜双雄对决:依视路为何在中国重仓Rokid而非Meta

1

2025年的寒冬已至,但AI眼镜行业的热情却丝毫未减。10月底,BOLON眼镜宣布与Rokid乐奇联合研发的BZ5000 AI智能眼镜正式开售,这款无显示功能的智能眼镜产品,在全球AI眼镜市场即将迎来显示功能产品扎堆发布的时刻显得尤为特别。更引人深思的是,手握Ray-Ban Meta全球合作的依视路,为何选择在中国市场"另起炉灶",与本土AI眼镜公司Rokid乐奇深度合作?

同归殊途:依视路的"中国选择"

作为全球视光行业的巨头,依视路在"国际服"和"中国服"的AI眼镜战略上展现出明显的差异化布局。虽然产品形态相似——都是不带显示功能的AI眼镜,但合作背后的逻辑却截然不同。

依视路与Meta的Ray-Ban合作更像是一个"全球化的时尚社交配件"。2024年发布的Ray-Ban Meta本质上是一款"戴在脸上的智能相机/音箱",其核心体验围绕AI语音交互和即时社交分享,深度服务于Instagram和Facebook的庞大生态。

然而,在中国市场,Rokid乐奇眼镜的路径却大相径庭。虽然同样是时尚与AI的融合,但Rokid乐奇的目标并非"社交分享",而是致力于打造一个真正融入用户生活场景的"随身AI助理"。

这种差异背后反映的是中外互联网生态的根本不同。在中国,支付宝、高德地图等互联网服务已经深度渗透用户的"衣食住行",成为日常生活的刚需。AI眼镜作为下一代智能设备的交互入口,正成为互联网厂商争抢的新赛道。

依视路敏锐地意识到,Meta的AI和生态无法直接接入中国用户的刚需。在中国市场,它需要另一个类似Meta的"技术向导"和"生态整合者",一个能将AI能力真正"灌注"到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合作伙伴。

依视路要的不是Ray-Ban Meta的"中国复刻版",而是一个真正扎根中国土壤的"新物种"。

为什么是Rokid?

站在2025年的年末,AI眼镜行业已经从初期的野蛮生长走向理性发展。据IDC预测,2025年全球AR设备出货量将突破4000万台,消费级市场占比超过60%。然而,行业洗牌在即,真正有技术底蕴和适应市场能力的企业将脱颖而出。

Rokid乐奇并非AI硬件浪潮下的"新贵"。它在AR光学、人机交互和操作系统YodaOS领域已深耕多年。这种从最复杂的"AI+AR"产品中锤炼出的工程化能力和产品定义能力,如今用来打造AI眼镜,更像是一种"降维打击"。

依视路选择Rokid乐奇,基于三大核心考量:

技术实力:长期主义的沉淀

作为Meta与Ray-Ban合作中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依视路对中国市场合作伙伴的选择标准明确:一个真正懂"下一代交互"的长期主义者,而非短期的硬件"组装厂"。

Rokid乐奇的技术积累令人印象深刻。从AR光学到人机交互,再到自研操作系统YodaOS,Rokid在AI眼镜领域的技术壁垒已经形成。这种从复杂AR产品中锤炼出的能力,使其在AI眼镜开发上具有天然优势。

生态壁垒:本土化的深度

如果说硬件只是载体,那么AI眼镜的灵魂在于操作系统和生态。Rokid乐奇的自研系统YodaOS是关键优势。它深度整合了中国用户离不开的服务——高德地图的实时导航、支付宝的便捷支付,以及更多围绕Rokid平台开发的应用。

在Rokid乐奇与BOLON眼镜合作之前,Rokid眼镜就已经是一款围绕全天候佩戴设计的全功能智能眼镜,并成为全球首款实现支付功能的智能眼镜。这种深度本土化服务是Meta无法提供的,也是依视路最为看重的部分。

市场验证:从产品到社区

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市场验证能力。Rokid乐奇此前在AR眼镜领域的主力产品已经创造了显著的市场反响,并形成了独特的社区文化,这初步证明了其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和定义新品类的能力。

就在2025年10月,Rokid乐奇眼镜在Kickstarter上创下了45天突破361万美元的全球智能眼镜品类历史新众筹纪录。这一成绩远超原定目标,吸引了5000多名支持者。Kickstarter的核心受众集中在IT、金融、广告等领域,这群用户对产品细节要求极高,尤其看重创新性与痛点解决能力。Rokid乐奇能获得如此成功,靠的正是精准击中用户需求的硬核产品力。

在这场合作中,Rokid乐奇选择了时尚眼镜领域的巨头BOLON,而依视路则选择了一个已被市场验证的"成熟玩家"。

从"极客玩具"到"随身助理"

依视路"重仓"Rokid乐奇的真正目的,是在中国市场打造一个超越Meta的本土化标杆。智能眼镜的"旧时代"并不光彩——笨重、丑陋、功能鸡肋、续航拉垮,这些"原罪"让其长期停留在"极客玩具"的尴尬定位上。

Rokid乐奇与BOLON眼镜的合作,可能给一向"野蛮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