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车市:新势力洗牌,AI军备赛,谁将掉队?

0

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风云变幻,一场前所未有的洗牌正在上演。几家欢喜几家愁,几家企业凭借卓越的战略和创新能力,销量一路高歌猛进,而另一些企业则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风险。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谁能最终胜出,拿到下一轮竞赛的入场券?

比亚迪和上汽无疑是这场竞争中的佼佼者。2025年上半年,这两家企业都实现了超过200万辆的销量,成为当之无愧的行业领头羊。然而,在新势力阵营中,各家企业的表现却大相径庭。零跑汽车异军突起,成为销量冠军,小鹏和小米汽车也实现了喜人的增长,理想汽车则稳步前进。与此同时,蔚来汽车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null

新势力格局重塑:零跑登顶,蔚来承压

2025年上半年的汽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各大车企都在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巩固优势地位,而一些追赶者则试图通过创新和差异化竞争实现逆袭。比亚迪凭借其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技术实力,继续领跑整个汽车市场。上半年,比亚迪狂卖214.6万辆,同比增长33%,令其他竞争对手望尘莫及。吉利汽车紧随其后,上半年销量达到141万辆,同比增长47%,创下历史新高。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吉利汽车的销量同比暴增126%,表现十分抢眼。凭借优异的业绩,吉利汽车甚至将全年销量目标上调至300万辆。

null

新势力阵营的竞争格局瞬息万变。零跑汽车凭借其高性价比的策略,成功登顶新势力销量榜首。上半年,零跑汽车累计交付22.17万辆,成为新势力中的一匹黑马。零跑汽车的成功秘诀在于其“高配低价”的策略,以10万元级别的价格,提供通常在更昂贵车型上才有的技术和配置。

理想汽车的表现一如既往地稳健,上半年交付20.38万辆。然而,理想汽车的年度目标完成率仅为31.9%,这意味着虽然销量可观,但距离其设定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小鹏汽车则上演了一出“触底反弹”的好戏。仅用半年时间,小鹏汽车的销量就超过了2024年全年,成为新势力中唯一一家年度销售目标完成率过半的企业。

作为现象级网红的小米汽车,延续了其“顶流”表现。上半年,小米汽车的交付量超过15万辆。3月,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宣布,小米汽车全年交付目标由30万辆提升至35万辆,目前完成率约为43%。6月底,小米YU7正式上市,仅1小时订单数就突破28.9万辆。接下来,小米汽车面临的挑战仍然是产能问题。

当然,考场上总有为成绩发愁的同学。有近一半的新势力品牌,年度目标完成率还不到30%。鸿蒙智行(含问界、智界等品牌)上半年总销量超过20万辆,实力不俗。但由于其定下的年度目标高达100万辆,目前完成率仅20%,是“目标与现实落差最大”的一个。

蔚来汽车上半年交付11.4万辆,目标完成率为25.7%。深蓝汽车(14.32万辆,完成率28.6%)、岚图汽车(5.61万辆,完成率28%)等品牌同样面临严峻挑战,下半年的冲刺任务异常艰巨。

2025年上半年的汽车市场,没有所谓的“躺赢”。即便是冠军,也面临“追兵”;即便是“顶流”小米,也受困于产能。每个品牌都在解一道属于自己的难题。

新能源车增速放缓:市场结构巨变

提到中国汽车市场,就不得不提“内卷”这个词。而内卷的核心,实际上是新能源汽车如何抢占燃油车的市场份额。从2020年开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似乎打通了“任督二脉”,渗透率从5.8%一路飙升至47.2%。这个速度,远超出了所有专家的预测。按照国家相关部门原本的规划,2025年能达到20%就已经很不错了。

然而,就在大家以为新能源汽车会轻松突破70%、80%的时候,它的增长速度却悄悄放缓了。最新的数据显示,虽然销量仍在增长(同比增长32%),但那种“爆炸式”的势头似乎有所减弱。更有意思的是,新能源汽车家族内部也发生了变化。

我们通常说的新能源汽车主要分两种:纯电动汽车 (EV) 和插电混动汽车 (PHEV)。纯电动汽车只使用电池,没有发动机,需要充电;插电混动汽车既有发动机,也有一块可以充电的电池,可以加油也可以充电(我们常听到的“增程式”也属于这类)。过去,真正带来最大增长量的是有发动机的“插电混动车”。2024年,插混车型销量增长的趋势非常夸张,同比增幅达76.9%,比纯电车型高54.3个百分点;插混车型占新能源整体销量的比例为42.1%,同比大幅提升8.6个百分点。

null

但今年的新数据显示,风向变了。今年前5个月,插电混动(含增程式)车型零售销量为169万辆,同比增长28%;相比之下,纯电销量为266.2万辆,同比增速为38.2%。

除了动力类型,汽车市场的消费结构也在发生巨变。高端市场开始“变凉”。30万元以上的高价车,市场份额从去年的15.1%萎缩到了今年的10.8%。无论是传统豪华品牌还是新势力的高端车型,都感到了寒意。相比之下,平价市场却“火了”。10万元以下的车型销量激增了51%。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乾坤大挪移”?背后最重要的推手是国家的“以旧换新”补贴政策。这个政策的玩法是“按车补”,而不是“按价补”。也就是说,无论你买多贵的车,补贴的金额是固定的(比如补贴2万元)。我们来算一笔账:你买一辆30万的车,补贴2万,相当于打了9.3折。但如果你买一辆6万元的车,同样补贴2万,就相当于打了6.7折。这个折扣力度对于价格敏感的消费者来说,吸引力是巨大的。很多6万元的电动小车,在国家和厂家双重补贴下,消费者可能花3万多就能开回家。这极大地刺激了低价位电动车的销售。

出海2.0:从产品出海到全球扎根

如果说国内市场是竞争激烈的“决赛圈”,那么海外市场就是中国汽车正在开拓的“新大陆”。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总量达到491万辆,历史性地超越了老牌汽车强国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而且这个势头还在继续。2025年上半年,出口量持续增长,其中最亮眼的是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同比激增了64.6%,占到了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和国内市场巨头林立不同,在出海这件事上,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众多品牌组成了浩浩荡荡的“远征舰队”。奇瑞汽车一直是中国汽车出口的“学霸”,上半年出口55万辆,稳坐头把交椅;上汽集团同样是出口大户,上半年销售近50万辆。比亚迪的海外发展可以用“跨越式”来形容。在过去短短3年里,比亚迪的海外月销量从不足1万辆,飙升到今年6月的9万辆。

null

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海外市场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关乎未来的“第二增长曲线”。2024年,比亚迪甚至定下了一个宏伟目标:未来实现千万销量,其中一半在海外。与此同时,中国车企出海不止于卖车,更要“扎下根”。过去,中国车企是“产品出海”,就是把在中国生产的汽车,用大船运到国外去卖。而现在,中国车企正在进入“全球扎根”的新阶段。这意味着什么?不再只是运输,而是直接在海外建厂生产。这不仅能降低成本、规避关税,还能更贴近当地市场。2025年7月,比亚迪的巴西工厂首辆汽车已经下线。与此同时,比亚迪、上汽、长城、广汽等中国品牌纷纷在泰国建厂,把这里作为辐射整个东南亚的生产基地;在西班牙,奇瑞用了一个很聪明的方法,直接接手了日产的旧工厂,快速投产,这为它在欧洲市场节省了宝贵时间。

与此同时,出海的不仅有整车厂,还有他们的“战友”——比如生产电池、电机等核心零部件的企业。大家一起去海外建厂,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这就好比一支远征军,不仅有冲锋的士兵(整车厂),还有强大的后勤和武器补给(零部件厂)。

AI终局之战:真正的军备竞赛

如果说中国新能源汽车上半场的竞争是关于电池、续航和价格,那么下半场的核心只有一个词:AI。这不再是一个加分项,而是决定一家车企生死的“核心变量”。现在,如果你还认为这些公司只是造车壳和轮子的,那可就落伍了。他们正在争先恐后地撕掉“汽车厂”的标签,换上“AI公司”的新名片。

小鹏汽车在2024年就高喊要转型为“AI汽车公司”,并发布了包括AI芯片、AI大模型、飞行汽车在内的宏大AI体系;理想汽车的创始人李想也直言,“理想不是汽车企业,而是人工智能企业”;就连吉利这样的传统巨头,也在2025年高调宣布,要“成为AI造车第一车企”。从新势力到老牌巨头,所有人都意识到,未来的汽车,本质上将是一个“长着四个轮子的人工智能机器人”。

不过,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今年年初,车企们恨不得天天宣传“全民智驾”。但因为一个“黑天鹅”突发事件,他们反而对智能驾驶保持了某种程度的“沉默”,甚至刻意弱化了宣传。这是他们放弃了吗?恰恰相反。这说明,智能驾驶的技术竞争已经进入了“深水区”。这不再是开发布会、喊口号就能解决问题的阶段,而是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和顶级人才进行“暗中发力”的时刻。业内认为,辅助驾驶已经进入“十倍速”的技术突破期,真正的拐点即将到来。

这场AI军备竞赛,主要在两个方面展开。其中之一是,迈向真正的自动驾驶。这是所有玩家的终极梦想。地平线创始人余凯曾预测:

  • 3年内,实现 Hands Off(脱手开),在高速等场景,你的手可以离开方向盘。
  • 5年内,实现 Eyes Off(闭眼开),车辆高度智能,你不需要时刻紧盯路面。
  • 10年内,实现 Minds Off(随心开),上车告诉它目的地,然后你就可以睡觉、工作,车辆将完全自动驾驶。

null

另一个竞争的焦点是,更懂你的座舱。过去的汽车,“冰箱、彩电、大沙发”被认为新能源豪华的特点。 而未来的汽车,真正的核心是以AI大模型为基础的智能座舱。这就需要一颗极其强大的“心脏”——座舱芯片。目前,算力竞赛已经开始。高通的下一代座舱芯片8397,AI算力高达300 TOPS,可以流畅运行相对复杂的140亿AI大模型;小鹏G7的座舱里,塞进了两颗强大的芯片(图灵AI芯片+高通骁龙8295P),让AI算力提升了26倍。

随着2025年下半年的到来,这场终局之战的序幕已经拉开。牌桌上的玩家们都亮出了自己的底牌。未来,还会有意想不到的“黑马”杀出重围吗?还是说,有人将在这场惨烈的竞赛中,被提前淘汰出局?序章已经足够残酷,而真正的决战,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