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I:定义之争与AI的未来方向

1

人工通用智能(AGI):一个难以捉摸的概念

在人工智能(AI)领域,人工通用智能(AGI)无疑是最令人向往,同时也最具争议的目标之一。AGI旨在创造一种能够像人类一样,在各种任务和领域中表现出色的智能系统。然而,对于AGI的定义,业界至今尚未达成共识。这种定义上的模糊性,不仅阻碍了AGI的研发进展,甚至引发了科技巨头之间的争端。

AGI定义的困境

近年来,科技行业的一些领军人物纷纷预测AGI即将到来。然而,当我们试图深入了解AGI的内涵时,却发现其定义五花八门。正如谷歌DeepMind在一篇论文中所指出的,如果向100位AI专家询问AGI的定义,你可能会得到100个相关但不同的答案。

这种定义上的分歧,并非纯粹的学术探讨,而是对AI的开发、监管以及公众认知产生实际影响。当企业宣称即将实现AGI时,它们究竟在表达什么?它们所指的AGI,与我们理解的AGI是否一致?

An image of a faceless human silhouette (chest up) with exposed microchip contacts and circuitry erupting from its open head. This visual metaphor explores transhumanism, AI integration, or the erosion of organic thought in the digital age. The stark contrast between the biological silhouette and mechanical components highlights themes of technological dependence or posthuman evolution. Ideal for articles on neural implants, futurism, or the ethics of human augmentation.

我个人倾向于采用一种较为传统的定义,强调AGI的“通用性”。我认为,AGI应该是一种能够广泛泛化的AI模型,它能够将已有的知识和概念应用于新的场景,并在未经专门训练的情况下,胜任各种不同的任务。这种能力类似于人类的多才多艺,使AGI能够在多个领域中发挥作用。

然而,这种定义也引发了一系列棘手的问题。例如,我们如何界定“人类水平”的表现?是以专家的水平为标准,还是以普通人的水平为标准?AGI是否需要像人类专家一样,精通手术、诗歌、汽车维修和数学证明等多个领域?事实上,很少有人类能够同时掌握如此多的技能。此外,将人类作为衡量标准本身就是一个假设,我们是否应该仅仅以模仿人类智能为目标?

微软与OpenAI的争端

AGI定义上的分歧,甚至导致了微软和OpenAI之间的关系紧张。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这两家公司在AGI的定义上存在严重分歧,这成为了双方谈判的障碍之一。尽管微软已经向OpenAI投资了超过130亿美元,但双方对于AGI的理解却未能达成一致。

据说,微软和OpenAI最初的协议中包含一项条款,即当OpenAI实现AGI时,它可以限制微软对未来技术的访问。OpenAI的一些高管认为他们已接近实现AGI,而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则认为,将AGI作为一个自我宣告的里程碑是“毫无意义的”。

AGI:一个不断移动的靶心

“人工通用智能”一词的起源颇为模糊。尽管约翰·麦卡锡和他的同事们在1956年的达特茅斯学院会议上创造了“人工智能”一词,但AGI的概念出现得要晚得多。物理学家马克·古布鲁德在1997年首次使用了AGI一词,但直到2002年左右,计算机科学家肖恩·莱格和AI研究员本·格策尔才重新引入了这个概念。格策尔和卡西奥·佩纳钦在2007年出版的著作,使AGI的现代用法得以普及。

早期的AI研究人员设想,AI系统能够在所有领域中达到人类的能力水平。1965年,AI先驱赫伯特·A·西蒙预测,“机器将在20年内能够完成人类所能做的任何工作。”然而,由于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滞后于计算技术的进步,AGI的定义逐渐收窄。目标从“完成人类所能做的一切”转变为“完成大多数具有经济价值的任务”,再到如今更为模糊的标准。

![An assistant of inventor Captain Richards works on the robot the Captain has invented, which speaks, answers questions, shakes hands, tells the time, and sits down when it's told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