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高考引深思:人类价值重塑与未来教育的航向

1

AI 高考背后的人类价值思辨:教育、职业与未来之路

高考的硝烟刚刚散去,一场关于 AI 的“高考”测评却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当 AI 轻松考入 985 甚至清北,人类学子又该如何定义自身价值?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乱翻书」主理人潘乱、甲子光年创始人张一甲,三位科技观察者齐聚《今夜科技谈》,从 AI 高考聊起,深入探讨教育、人类价值和社会公平等宏大命题。

AI快讯

AI 数学能力突飞猛进,是超越还是工具?

AI 在高考数学中取得高分,固然令人瞩目,但这是否意味着 AI 已经具备顶尖数学家的水平?张一甲认为,高考数学属于初等数学范畴,依赖的是对固定方法与定理的掌握,以及通过大量重复性训练来提高成绩。AI 在这方面优势明显,但在高等数学与数学研究领域,人类数学家所需要的高度抽象思考能力、对复杂概念的深刻理解,以及定义问题的能力,是 AI 尚无法企及的。

人类数学家的培养,并非单纯依靠题海战术。以数学竞赛为例,考察的是选手沉浸式研究问题的能力。顶尖选手或科班出身,接受系统化训练;或天赋异禀,依赖直觉找到解题突破口。而驱动数学家不断探索的,是对数学近乎痴迷的兴趣与好奇心,这是目前 AI 所不具备的。

AI 推理能力进化,重塑工作与生活

2024 年至 2025 年,AI 模型在理科上的提分,主要得益于推理能力的提升。潘乱对此深有感触。在生活中,AI 就像一个随身向导,随时解答疑问。在工作上,AI 让他变得更加勤奋,能够快速整理速记、凝练观点,甚至辅助撰写小说。

飞书的知识问答和谷歌的 NotebookLM,更是如同给大脑加了外挂。张一甲也认为,AI 极大拓展了他的知识宽度,加速了学习新领域知识的速度。更重要的是,AI 的“思维链”能启发他对问题进行深度理解。AI 进入 B 端产业的工作流,将是“数字化转型的下一阶段”。

多模态 AI:降低人机交互门槛

AI 在多模态领域的进展,同样不容忽视。张一甲认为,多模态交互的本质是降低人与机器打交道的门槛。无论是图像还是未来的视频,都能让 AI 更直接地理解真实世界。潘乱对此表示赞同,并认为 AI 能够读取、翻译周边的所有信息,让人在异地旅行时也能感到安心。

张鹏认为,大模型最终会成为一个模态转换的魔法盒,能够识别任何模态的信息,并以用户需要的任何模态输出。AI 在视频领域的应用也日益火热。各地文旅部门纷纷使用 AI 制作视频,展现各种可能性。

AI 视频理解:仍面临诸多挑战

尽管 AI 在视频生成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视频理解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张一甲认为,视频处理的数据量和对算力的需求远高于图片,而且涉及到模型的长时间记忆、上下文的理解能力、不同模态的对齐等问题。潘乱则认为,计算能力的限制是多模态 AI 发展缓慢的核心原因之一。

张鹏指出,AI 在视频理解方面面临两个重要问题:注意力漂移和连续性。由于视频是一个连续的过程,AI 的注意力会逐渐漂移,导致幻觉叠加。此外,AI 模型还不具备时空连续的完整理解能力,导致视频里的动作显得怪异。

AI 写作:助手还是替代者?

在 AI 高考中,AI 的理科涨分明显,而文科似乎没有太大进展。潘乱认为,理科是找规律,文科找自由。理科有标准答案,而文科是关于人的情感、价值观、与社会的互动和表达,充满了非标准的东西。张一甲也认为,文科需要情感投射、立场、价值观、社会批判性、矛盾张力等不确定因素,这些都是 AI 难以企及的。

AI 写作的价值在于其发散性,能够帮助写作者进行头脑风暴。但 AI 尚不能生成一整篇文章,有经验的写作者会将其当作一个结构化的助手,一点一点搭建,最后自己掌握火候。“AI 可以帮你做菜,食材准备好、配比调好,但最后炒出来的过程和火候还是你自己掌握。”

张一甲认为,AI 更多用于调研、分析、头脑风暴,而成文仍依赖人。张鹏则提出了“金镶玉”原则:AI 的能力是金子,可以当作框架去支撑内核,而内核仍是人类自己。AI 是外部的支持体系,不能代替内核。

后 AI 时代的教育:人类该何去何从?

AI 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职业发展带来了诸多变化。潘乱建议,不如学个 AI 干不好的,比如学怎么做金镶玉、雕刻玉器。张一甲则认为,应该选择最难的专业,进行脑力、思维、专注力、意志力的训练。张鹏则认为,家长首先要关心孩子想学什么,motivation(自驱力)是人类最后的阵地。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为了实现人的自我发展。在 AI 时代,教育的目的绝不应该是继续筛选更多人进入高等学府,而是要培养更多的人,适应未来社会,与 AI 共舞。

应试教育在高维度智力筛选上是高效的,但 AI 本质上就是应试教育的终极形式。未来的教育,要让大家都有基础的知识和素养。否则,人就是一张白纸,就算把 AI 扔给一个在丛林里长大的“狼孩”,又有什么用呢?

对于 AI 帮孩子写作业这件事,潘乱认为要分年龄段。大学生可以使用 AI,但小学生过度依赖 AI 会失去独立思考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张一甲认为,与其围堵,不如接受“AI 无处不在”这个现实,然后去思考,在这种环境下,学习到底是什么。

张鹏认为,今天的教育,必须从关心“结果”,转向关心“过程”。孩子用 AI 交出一份作业,结果可能很完美,但我们要问的是:你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什么?

AI:拉平还是加剧鸿沟?

AI 究竟是在拉平还是在加剧教育和信息的鸿沟?潘乱认为,主观能动性更强的人,机会会变得更大,但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他们会被数字鸿沟拉到非常后面去。AI 理论上是拉平鸿沟的工具,但现实中,它会放大已有的不平等。

张一甲认为,在义务教育和基础医疗这样的普惠层面,AI 会极大地促进公平。但再往上,社会可能会形成新的分配形态。未来,可能会有少数人掌握着具备巨大杠杆效应的“高阶 AI ”,从而分配更多的社会资源,别人只能做数据提供者和应用者。

张鹏认为,这个世界里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到底未来是什么,最终会落到生产关系上,这个社会里边的价值流转的结构,最后又会是什么?现在还不知道,这最后会和整个大环境相关,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如何应对 AI 时代的挑战?

张一甲认为,教育很大程度上是要建立一个人的适应能力。AI 极大程度上增强了未来的不确定性,未来的个体要拥有更高的适应性,才能生存。潘乱则认为,人的靠谱、认真、勇气、胆识、自我迭代、自学能力,是永远重要的。

当被问及是否担心被 AI 替代时,潘乱表示一点也不恐惧,因为 AI 只改变了创作内容的效率,而没有改变社会的资源分配和变现模式。张一甲认为,需要的是信念和坚持,是 AI 无法替代的。他对人本身有信心,认为人作为生命体,一定会发挥其独特的生命力,去寻找到“生而为人”的意义感。

张鹏则表示,希望 AI 能够替代某些已经熟悉的事情,让自己能被解放出来,去探索更多未知的新领域。他认为,人类最宝贵的是无知无畏的力量,AI 应该支持我们的无知无畏,降低我们探索的代价。

在 AI 时代,我们既要拥抱技术带来的便利,也要坚守人类的价值与意义。教育要关注自我发展,培养适应能力,而我们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独特的价值,在与 AI 的共舞中,活出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