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眼镜引爆市场:AI眼镜“深水区”的机遇与挑战
小米AI眼镜的“卖爆”现象,无疑为整个AI眼镜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剂。截止2025年7月2日,小米AI眼镜的实际用户激活数量突破三万台,这一数据直接反映了真实用户规模,是衡量硬件销售的重要指标。这标志着中国AI眼镜赛道迎来了一位重量级玩家,并正在将AI眼镜的概念普及给更多用户。
小米的入局,将整个行业从“浅滩游戏”带入了充满变数与机遇的“深水区”。
小米凭什么成功?
小米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整个行业的探索和试错之上。闪极的案例,暴露出创业公司在供应链整合、品控、软件调优和工程化能力上的短板。而小米作为硬件巨头,拥有强大的供应链议价能力、深厚的硬件工程经验、成熟的质量控制体系以及完善的软件开发团队,这些都构成了小米AI眼镜成功的基石。
产品策略:取舍与再定义
小米AI眼镜被定义为“面向下一个时代的个人智能设备”,其产品本身并不激进。小米AI眼镜重约40g,采用了经典的D型方框设计,佩戴舒适。同时,提供多种配色和全渠道配镜服务,满足日常佩戴的时尚需求。
其最大的设计亮点是“电致变色”版本,用户可以通过双指划动镜腿,在0.2秒内实现镜片颜色的多档调节。虽然该功能存在一些小问题,但依然凭借炫酷的科技感吸引了大量订单。
在拍摄方面,小米AI眼镜选择以更高的分辨率作为突破口。其横屏视频在清晰度和画幅上超越了Ray-Ban Meta的竖屏格式,更贴合主流平台的观看习惯。然而,这种对画质的追求似乎牺牲了部分的稳定性。在运动场景中,小米眼镜的画面拖影相较于Ray-Ban Meta更为明显。
在AI实现路径上,小米选择了与Meta截然不同的技术路线。Meta选择将AI模型内置于设备端侧,实现了几乎零延迟的飞快响应。但对中国用户来讲,网络限制使其核心的多模态Meta AI功能在中国大陆地区无法使用。
目前,小米在AI眼镜上选择了一条更务实的“云端”路线,将其AI能力完全绑定于手机上的小爱同学。这种做法的优势在于能够调用强大的云端算力,从而实现会议纪要转写、多语言同声传译等复杂且高度本土化的实用功能。但其代价是,每一次交互都依赖于手机的蓝牙连接,带来了大约两秒的延迟。
AI眼镜市场的未来:百镜大战与巨头的野心
小米的入局,是向整个行业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AI眼镜的时代,真正开始了。Ray-Ban Meta的成功为所有后来者提供了范本和目标。其销量突破200万台,合作方依视路陆逊梯卡更是计划到2026年底将年产能提升至千万台。
Meta的野心不止于此。它计划推出更多基于Oakley等旗下品牌的联名款,并逐步将Ray-Ban Meta打造为一个开放平台,允许第三方开发者为其开发应用。
在国内,小米面对的是一个蓄势待发、但用户接受程度相对更低的战场。除了前述的闪极,雷鸟创新推出的V3 AI眼镜主打4K拍摄和39g的超轻重量;Rokid Glasses则凭借其显示功能,数次在社交媒体上“出圈”,在前期同样承担了不少教育市场的成本。
一场围绕设计与渠道的合纵连横早已展开,博士眼镜、宝岛眼镜等传统眼镜巨头,纷纷与雷鸟、华为、魅族等科技品牌达成合作,试图抢占线下入口。小米AI眼镜仍然在很多地方起到了教育市场的作用:许多消费者在体验小米AI眼镜时都会问:“为什么不能直接在镜片上显示字幕?”
这背后,是AI眼镜行业在当前技术阶段产生分水岭的缩影:真正的AR眼镜,需要在轻薄的镜片上实现高亮度的信息显示,并由一颗低功耗芯片进行实时运算,即使是目前已经采用自研芯片的小米AI眼镜,也没有在当前的试水阶段采用这种设计。
Counterpoint Research的副总裁Neil Shah指出,AR眼镜最难的部分是占系统总功耗60%的显示模组和30%的运算芯片。罗永浩在投身AR领域、烧掉大量资金后也在极客公园举办的AGI Playground大会上坦言,十年内AR眼镜都不太可能实现理想的商业化。
因此,无论是小米还是Meta,都务实地选择了“眼镜+相机+音频+AI”这一形态,作为通往终极AR眼镜的过渡阶段。这既是技术上的妥协,也是商业上的明智选择。
但凭借小米的品牌势能,AI眼镜的概念迅速从科技圈渗透到大众消费市场。三万台的激活量,意味着有三万个活跃的种子用户正在通过社交分享、口碑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并对这一新品类产生兴趣。
一款来自巨头、且能够大规模出货的产品,为上游供应商提供了明确的需求和方向。无论是镜片电致变色技术、微型摄像头模组,还是特种转轴和低功耗芯片,都有了可以为之奋斗和迭代的量产目标。一个稳定、健康的产业链生态,正围绕着这些头部产品加速形成。
小米的成功入局,无疑会刺激更多科技和互联网大厂加速推出自己的产品。可以预见,接下来,来自百度、字节跳动等公司的竞品也将陆续登场。2025年下半年的AI智能眼镜市场,将从创业公司零星点火的阶段,正式进入巨头们正面厮杀的激烈竞争格局。
通往“下一个iPhone”的漫长征途
小米AI眼镜的表现,决定着它能否在中国市场抢占先机,至少从目前的首销销量来讲,小米AI眼镜作为大厂中入局最早、最受期待的选手之一,已经抢占了重要的先机。
但它远非这场竞赛的终点:从长远看,AI眼镜的终极目标,的确仍然是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代个人计算平台。这条路道阻且长,需要攻克显示、功耗、交互、生态等无数技术难关。但小米AI眼镜的火爆销售证明,大门已经被推开,市场已经准备好迎接变革。
在这场没有人愿意错过的、通往“下一个iPhone”的竞赛中,沿着Meta的路线,小米已经率先看见了第一个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