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AI主战场:连锁门店智能化“变形记”!

1

在人工智能(AI)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曾两次见证了技术浪潮的涌起与消退。这些过往的经验无不警示我们:缺乏实际应用场景的AI技术,终将难逃被时代淘汰的命运。如今,AI大模型再次炙手可热,金融、互联网、医疗等高精尖领域,凭借其海量的数据、雄厚的资金以及高度的信息化水平,一度被视为AI技术落地的理想沃土。然而,在不知不觉间,市场的风向标已悄然转变。

展望2025年,我们发现连锁门店正逐渐成为AI技术应用的主战场。在西式快餐领域,麦当劳和肯德基之间已然展开了一场激烈的AI竞赛。肯德基推出了“车速取 2.0”服务,旨在为驾车顾客提供更为流畅便捷的取餐体验;而麦当劳则推出了对话式AI应用“P.AI”,力求为到店消费者带来耳目一新的AI互动体验。

与此同时,在中式卤味连锁门店中,以绝味鸭脖为代表的企业也在积极拥抱AI技术。在品牌创立20周年之际,绝味鸭脖一口气推出了三大智能体,旨在让门店店长和消费者都能充分体验到AI带来的便利与价值。现制饮品行业的竞争更是异常激烈,各品牌纷纷寻求技术升级。瑞幸咖啡的AI智能体已接入豆包大模型;蜜雪冰城、茶百道等品牌也纷纷与第三方数字服务商合作,推出了智能POS、智能营销等工具。甚至连咖啡巨头星巴克,也在其北美门店上线了基于OpenAI平台的生成式AI助手“绿点助手”(Green Dot Assistant)。

这意味着,从我们随手购买的汉堡、奶茶,到打包回家的零食,AI技术正逐渐渗透到我们日常消费的方方面面。许多人或许会感到疑惑:曾经被认为应该在科技公司或金融机构办公室里,为程序员编写代码、为基金经理分析行情的AI技术,为何会突然涌入连锁门店,忙着“做鸡、做鸭、摇奶茶”?连锁门店成为今年AI落地最热闹的主战场,这背后又隐藏着哪些行业变革的暗流?

既然我们都认同AI技术必须落地,技术的发展应该由实际业务来驱动,那么就有必要深入零售业务的各个环节,去探究AI技术是如何与门店运营相结合的。对于连锁零售企业而言,其业务链条通常包括研发、生产、供应、销售和服务等环节。其中,产品SKU的研发与生产主要由总部负责,而各个门店则作为供应链的末端,承担着出品、销售、服务等重要任务。那么,AI技术究竟能在连锁门店中发挥哪些实际作用呢?

在出品环节,对于餐饮、饮品、零食等连锁门店而言,食品安全无疑是重中之重。然而,由于加盟店数量众多,如何严格把控出品质量便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而AI技术恰好可以在这里发挥“找茬”的作用。例如,一些连锁奶茶店采用了服务商提供的“AI管家系统”,该系统利用视觉大模型实时监控操作台,从而确保原料投放的规范性以及台面的清洁程度,进而将食品安全问题减少60%,并将外带包装的出错率降低50%。

在销售环节,零售门店的SKU数量少则几十种,多则上千种。如果无法准确把握顾客的喜好,就容易出现要么备货过多导致库存积压,要么缺货导致顾客购物体验不佳的情况。而AI技术则可以化身成为门店的贴心导购。例如,绝味鸭脖的AI点餐智体“小火鸭”,便能够精准推荐个性化套餐:在下雨天,推荐微辣解腻的卤味;在加班的夜晚,推荐重口味的卤味,从而有效提升夜间复购率。海底捞在2025年跨界推出的烘焙品牌“拾耍·SCHWASUA”,其面团配方完全由AI决定。通过算法分析顾客的购买偏好,实时调整产品线,确保热销面包的供应充足,据说单店每天能够卖出200多个热销品。

在服务环节,门店是连锁品牌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渠道,服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对品牌的印象。因此,服务环节也成为AI应用最为集中的领域。例如,肯德基在2025年1月升级的“车速取2.0”服务,接入了高德地图的ETA接口,系统能够自动推荐途经门店,并提前通知后厨备餐,从而实现“人到即取”的便捷体验。麦当劳则利用“P.AI”与消费者进行互动答题,并提供优惠奖励。而作为“服务优等生”的海底捞,自然也不会错过AI技术。其智能等位系统能够根据历史数据计算等待时间,并提供个性化建议。星巴克的“绿点助手”,则堪称咖啡界的时间管理大师,它能够在后台智能化地安排订单,从而将顾客的等餐时间从6分钟缩短至4分钟。

当我们走进一家门店,突然意识到“这正是我想吃的零食”或“刚好想喝一杯抹茶拿铁”时,这背后很可能就是AI技术在悄悄发力。连锁门店是距离消费者最近的地方。而这波门店智能化浪潮,正逐渐将AI落地的主战场从高大上的CBD办公室,转变为街头巷尾的消费场景。

在许多消费者眼中,实体零售门店的“含科量”并不高,数字化程度最高的体现或许就是手机扫码支付了。然而,在大模型时代,实体零售门店反而成为了AI技术应用的主力军。实体零售,究竟是从何时开始与AI技术走得如此之近的?

事实上,实体零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数字化转型的后来者。早在2015年,商务部发布的《“十二五”时期促进零售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提出,要开展“智能门店”试点。但是,要实现智能门店,首先需要补齐数字化的短板。

究其原因,2016年前后兴起的智慧零售,本质上是实体零售行业为了应对线上业务冲击而采取的防御性措施,旨在消除线上线下之间的壁垒,打通全流程数据,并在某些环节引入算法进行智能决策。当时,线下门店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盈利能力下降,运营成本上升。线上业务的冲击导致客流量下滑,会员数据分散在不同的系统中,选品、营销、门店补货、库存管理等环节都依赖于经验判断。

因此,这一阶段的智慧零售,本质上是以“上云进行数字化改造”为主,智能化应用仅限于小模型和零星尝试,远未形成气候。毕竟,在数据尚未打通的情况下,谈论“智能”无异于空中楼阁。

那么,这位昔日的数字化后进生,为何会在AI大模型时代,一跃成为技术落地的主力军呢?连锁门店在AI赛道上让人眼前一亮的原因,既有其内在的无奈,也有其外在的成就。

**无奈之处在于,连锁门店的生存压力变得更大了。对AI技术的热情,本质上是“活下去、活得更好”的生存本能所驱动。**如今,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和消费能力发生了巨大变化,线下门店的客流量持续被分流,坪效(每平方米产生的效益)不断下滑,整个行业早已进入薄利时代,更加精益的门店管理势在必行。

与此同时,茶饮、零食等连锁门店的加盟门槛相对较低,许多新手加盟商缺乏经验,总部又难以提供充分的经营指导,容易导致关店率高企。规模扩大但管理滞后,消费者体验不佳,再加上舆论的放大效应,会直接影响品牌形象和后续经营。供应链也是连锁品牌的一个软肋,特别是生鲜品类,一旦中间环节数据断链,食品安全和新鲜度都将面临严峻挑战。

此外,实体零售行业的竞争也格外激烈。以休闲零食为例,市场上基本没有垄断品牌,不断涌现的新锐品牌会持续分流用户。在这种情况下,连锁品牌想要依靠品牌忠诚度来留住消费者,就必须不断推出具有新鲜感的产品。然而,巨量的SKU意味着每年必须进行大量的推陈出新,并且还要不断迎合新一代消费者的喜好,否则消费者很容易“移情别恋”。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AI大模型能够在研发、生产、供应、销售、服务等业务链条中,为企业降本提质增效。**谁先拥抱大模型,并将AI技术应用得当,谁就能在“薄利时代”生存下去,并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连锁品牌不想错过这一轮AI浪潮,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连锁门店在AI赛道上取得的成就,则在于它们基本完成了数字化转型,心中有底气,能力有支撑,从而在战略上能够大刀阔斧地前进。**AI技术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完全依赖于连锁品牌多年来日积月累的数据基建。对于连锁品牌而言,数智化转型并非易事,线上与线下利益的博弈,数千家甚至上万家门店的改造,研发、生产、供应、销售、服务各个系统的互联互通,会员系统和用户画像的搭建……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但是,一旦这些工作完成,就能够构筑起极高的壁垒,从而可以快速接入AI大模型能力。

无论是会员系统、数据中台,还是云上SaaS、智能POS机、智能摄像头等,这些数据基建都为AI应用提供了必备的数据。例如,绝味鸭脖的AI智能体,就来自于9400万会员的大数据,从而能够准确地了解用户想吃什么、爱吃什么。

**而且,上一阶段的探索,也让连锁品牌培养起了一批熟悉机器学习算法、云服务、大数据等方面的人才,具备了内生能力。**除了这些内因之外,连锁品牌在AI赛道上一骑绝尘,还有一个外因,那就是大模型技术门槛的降低。

过去,实体零售企业要应用AI技术,需要自己聘请算法工程师,购买算力卡,这对于中小门店来说是难以想象的。而现在,云平台提供的Maas服务,例如百度零售数字人、腾讯智慧零售等,AI模块与工具开箱即用,大大降低了企业AI应用的开发门槛。例如,绝味鸭脖的卤味行业首个垂直大模型“绝智”,就是基于混元大模型和腾讯云来训练的。京东云灵犀大模型也背靠京东的零售基因,进行了后训练,更适合作为基模应用于零售场景。

生存压力、内生能力与外部助力,这三股力量汇聚在一起,便碰撞出了连锁门店的智能化风潮。

那么,下一个问题是,当AI的用户从科技公司的工程师,变成了炸鸡店店员、鸭脖店店长,这种转变又反过来,对AI技术提出了哪些“接地气”的新要求?

在2016年左右的智慧零售风潮中,门店成为算法企业和云厂商的主战场。头部机器视觉厂商纷纷推出了面向零售企业的识别方案和智能看店摄像头;云厂商也推出了各类智慧零售方案,例如腾讯云的智慧零售、天翼云的智慧看店、金山云的新零售解决方案、华为云的智慧门店解决方案等。

来到AI大模型时代,连锁门店也将是AI和云企业的主战场。这是为什么呢?

**一方面,连锁门店的数字化、标准化,是AI应用规模落地的沃土。**连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复制能力,千店万店犹如AI的神经末梢,每天产生大量数据,帮助AI算法迭代升级,进而快速复制到各个门店。

**另一方面,连锁门店也是直接触达用户的场景,非常适合多模态大模型。**语音点单、情绪识别、AIGC绘画互动等,AI公司的产品也能在消费者场景中玩出各种花样。

总而言之,AI技术在连锁门店中,价值大、产出效益高、平均成本低,因此一定会吸引更多连锁品牌投入其中,给AI与云市场带来增量。

**不过,想要吃到连锁门店智能化的红利,最关键的是回归业务。**一位休闲零食连锁品牌的负责人曾表示:“我不在乎云,只在乎好不好用。”说白了,AI必须由业务驾驭,真正理解实体零售行业,在业务中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不能瞎编数据导致门店库存管理异常,降低大模型幻觉是必须的。

再比如,零售门店更希望一体化解决方案,从算力基座到数据治理,从模型训练到落地陪跑,例如腾讯智慧零售背靠腾讯云MaaS提供的全链路支撑。

2025年AI主战场的转移已经提醒我们:让业务驾驭AI,当大模型的价值通过“取汉堡更快”、“一句话点咖啡”来实现,这场技术变革才算真正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