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商业化落地:企业如何借力云平台生态突围?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企业纷纷拥抱 AI,希望借助其力量实现业务增长和转型。然而,许多企业在 AI 落地过程中遭遇挑战,面临着技术与场景脱节、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等问题。本文深入探讨了率先实现 AI 商业化落地的企业所采取的策略,并剖析了云平台在构建 AI 生态中的关键作用,旨在为企业提供 AI 落地的新思路。
AI 落地:从单打独斗到生态共建
过去一年,AI 技术在企业界的关注度空前高涨。企业纷纷投入巨额资金,组建 AI 团队,希望在 AI 领域抢占先机。然而,许多企业发现,AI 产品在演示环境中表现出色,但在实际业务场景中却难以落地。这种“demo 神话”与“落地困境”的反差,暴露出企业单打独斗的局限性。
面对 AI 落地难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单靠自身力量难以突破瓶颈。他们纷纷选择与云平台合作,共同构建 AI 生态。这种合作模式并非简单的技术集成,而是深入到产品共创流程的各个环节,从定义场景、封装组件、打通数据,再到支持商业路径打通。云平台的角色也从基础设施提供者,升级为价值共创伙伴。
涂鸦智能与阿里云的合作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双方共同打造了“Tuya 物联网平台阿里云版”,帮助产业客户的设备上云并落地 AI 能力。涂鸦智能技术副总裁柯都敏表示,通过与阿里云市场共创产品,他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客户需求,定义更符合市场的产品。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拓展了涂鸦智能的业务边界,还为阿里云带来了新的市场机会。
共建 AI 生态:拓展业务边界,实现跨界创新
AI 技术的价值在于应用。只有当 AI 技术真正融入到企业的业务流程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 AI 落地过程中,与云平台共建 AI 生态,能够帮助企业拓展业务边界,实现跨界创新。
涂鸦智能通过与阿里云合作,将业务从聚焦空间智能场景,拓展到了农业、零售、制造业等多个新领域。他们成功在新加坡落地了全球排名第一的畜牧业智能管理项目。柯都敏表示,AI 的到来,让很多行业都值得重新做一遍。大模型要从数字世界走向物理世界,离不开 IoT 技术的协同支撑。
帆软在旗下简道云平台上线通义千问的插件后,客户自动开始调用。沈涛坦言,他们没有做复杂包装,只是上线了插件,结果客户自己就用起来了。简道云每天处理的业务中,AI 插件已在合同审核、简历筛查、客户跟进分析等场景中发挥关键作用。客户甚至不再需要月薪五六千的合同审核员,也不用人工翻阅客户记录去提炼需求——AI 能自动识别签约意向、价格异动等关键信息。
蓝凌则通过与云平台共建,将他们打造的“蓝博士”从过去定位为企业里的智能问答产品,直接升级为“AI 中台”。新的“蓝博士”不仅能提供智能问答,还能跨系统搜索、提取经验、完成公文、流程等应用 AI 化。蓝凌首个新能源客户赛力斯落地该平台后,实现了“三个一”:一分钟找到工作知识,一天初步解决问题,一个月沉淀项目经验。
高德开放平台的 MCP 服务,通过叠加通义千问的语义理解,与自身的地图能力,开发者只需一句自然语言,就能生成完整骑行路线,并自动生成地图代码。这种“模型+MCP+工具链”的方式,极大拓展了高德的业务边界,也为开发者创造了新的商业机会。
这些案例表明,企业的边界正在被重新定义。它将不仅由行业、规模这些标签决定,更是由“能解决什么问题”定义。在共建 AI 的过程中,产业伙伴得以突破自身局限,进入曾经难以触及的领域。对于云平台来说,在共建 AI 生态的过程中,也是推动了自身从“卖能力”向“生态组织者”的身份转变。平台的技术广度与产业伙伴的场景深度,构成 AI 落地的黄金组合。
AI 商业化:进入拼生态阶段
随着 AI 技术的发展,企业越来越关注“AI 如何变现”这个现实问题。过去,企业比拼的是模型效果;现在,企业更关注的是场景化 Agent、可交付方案、渠道变现。在与云平台等伙伴共建的“AI 生态”中共建的不只是技术栈、产品能力,更是商业通路。生态的核心价值在于打通从技术到商业的“最后一公里”。
蓝凌利用阿里云的客户资源、市场补贴获取新客户、走出海外;高德开放平台近期将在阿里云市场首发上线高德 MCP Server,直接连接开发者生态;帆软透露,他们正尝试与阿里云共创 Agent 方案,上架阿里云云市场,借助平台流量转化为商业化成果。
当头部企业纷纷通过生态加速变现时,有行业分析师预测,到 2030 年,50% 的企业 AI 模型将是私有化的领域模型,而 2024 年这一比例仅为 5%。这意味着,未来的 AI 落地将更加依赖“通用大模型 + 行业小模型 + 场景化工具”之间的密切协作。
这些商业动作反映出一项变化和趋势:AI 落地是一项系统工程,平台需提供端到端支持。企业对云平台的期待,也不再只看模型效果,而是开始希望平台能提供产品交付能力、市场触达能力、甚至是联合运营能力。
阿里云推出的“繁花计划”,正是为了满足企业对 AI 商业化的需求。该计划期望在未来三年从基础设施、模型、数据、工具、应用、交付六个关键领域发力,要和伙伴一起服务百万客户、做百亿生意。帆软、高德、涂鸦智能、蓝凌等在 AI 落地中取得不错进展的案例,正是“繁花计划”的共建伙伴。
在“繁花计划”的背后,显现出阿里云角色的悄然转变。就像建一座商场,以前只负责盖楼、通电;现在要招徕不同的商户,帮餐馆设计菜单,帮服装店搭展示架,甚至协调商户之间互相供货。
“繁花计划”的价值在于在各行业都期盼 AI 应用落地的当下,它牵起了一种生态体系,让合作更低摩擦,创新更高密度。降低生态协作成本,提升创新效率,将成为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在阿里云与伙伴共建的这个生态体系中:
- 开放是生态繁荣的基石。云平台通过开放模型、数据、工具链、云市场等,提供真正的开放生态;
- 生态伙伴将行业 Know-How 转化为可复制的产品解决方案;
- 市场渠道、商业机制则支持“从方案到签单”的商业闭环转化。
最终目标,是参与者共同推动“demo 展示”变成“真实应用”。
结语
AI 落地发展到 2025 年,拼的早就不仅是“谁的技术更炫”,而是“谁的生态能打”。AI 时代的赢家,将是那些找对伙伴、踩对场景、把技术变成能用的产品的人。或许,这也是阿里“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理念在 AI 时代的延伸——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 AI 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