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塔赋能AI:智擎未来,构建数字中国新基石

1

在2025年7月26日,备受瞩目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5)在上海世博中心和世博展览馆盛大开幕。紧随其后,7月27日,中国铁塔主办的“智擎未来(WAIC·上海) 人工智能应用创新论坛”隆重举行。中国铁塔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刘国锋亲临现场并发表了重要致辞,为本次论坛增添了重要意义。

AI快讯

刘国锋在致辞中深刻指出,人工智能正以其前所未有的“通用性突破、系统性变革、全球性渗透”之势,重塑着全球生产力的发展格局,并深刻地改变着产业竞争的版图。他强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已将“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实体经济”确立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举措。从通用人工智能的跨越式突破到智能体在各场景的落地应用,从大模型在各个行业的广泛渗透到边缘智能的全域延伸,人工智能已经成为驱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核心引擎”,更是成为了国际科技合作与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中国铁塔,作为国家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家队”,始终以“赋能智能时代、筑基数字中国”为己任。刘国锋强调,中国铁塔深刻把握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规律,将“位置+感知+计算”的核心能力与AI技术深度融合。在支撑全球最大规模通信网络智能化升级的同时,正加速构建一个“泛在连接、全域感知、即时计算”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位置优势:

中国铁塔通过统筹资源、深化共享、集约建设,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运营着高达210万座的站址。这些站址广泛分布于高校、医院、景区、交通枢纽、大型场馆等重要场所,室内信号覆盖面积超过173亿平方米,高铁地铁公网覆盖总里程超过6.6万公里。这些站址遍布祖国各地,覆盖了密集的市区、产业园区、交通干线、广袤的乡村、以及林区草原等各种复杂场景,构成了建设“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的重要基石。中国铁塔的这一庞大网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感知能力:

中国铁塔积极推动23.8万座“通信塔”向“数字塔”的转型升级。除了挂载运营商的4G、5G通信基站天线外,还在铁塔和机房中集成了包括摄像机、雷达、传感器、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无人机、环保监测设备、气象监测设备等各类先进的感知终端。通过融合平台和AI算法,中国铁塔建立了多源数据感知和处理能力,构建了一张泛在连接的全域感知网络。这张网络能够实时捕捉各种环境数据,为人工智能应用提供丰富的数据来源。

计算能力:

中国铁塔拥有的百万机房,分布广泛且紧邻用户,是天然且理想的边缘算力节点,已经成为国家算力网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通信机房”转变为“数据机房”,中国铁塔提供边缘基础设施共享、边缘算力共享以及边缘智能计算等多种服务,从而实现了算力通达“最后一公里”的目标。此外,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空间数智化治理,中国铁塔还专门研究并发布了“经纬大模型”。该模型中的视觉大模型拥有高达180亿参数,而多模态大模型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000亿参数。这些大模型在通用能力和算法精度上都得到了显著提升,目前已经在应急、林草、国土、水利、环保、农业等关键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创新大赛启动:

在本次论坛上,刘国锋与受邀嘉宾共同启动了“智擎未来(WAIC·上海)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大赛”。他强调,搭建一个开放共享的创新平台,汇聚全球智慧、连接技术与应用场景、催化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各行各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刘国锋表示,通过充分利用铁塔独特的站址资源、机房资源以及数据资源优势,参赛者可以尽情探索人工智能与数字基础设施融合的无限可能性。中国铁塔希望以本次大赛为纽带,在以下三个关键领域深化协作:

  1. 共建“AI+通信基础设施”应用体系: 推动智能站址和边缘算力的互联互通,打造一个集约共享的数字基础设施底座。
  2. 共研行业大模型: 聚焦空间数智化治理等重点应用场景,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标杆应用,加速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的落地。
  3. 共育复合型人才梯队: 通过赛事发掘和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懂行业应用的复合型人才,为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展望未来:

刘国锋最后强调,面向未来,中国铁塔将紧紧抓住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强与各方的产学研合作,深度赋能各行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为建设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贡献更大的力量。

中国铁塔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积极布局和创新实践,无疑将为中国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中国铁塔正在成为推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