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新常态:行人脚步加快,公共交流减少?

1

在城市生活中,快节奏似乎已成为一种常态,而一项新的研究表明,这种趋势正变得日益显著。由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们联合进行的研究显示,从1980年到2010年,美国东北部三个城市的行人平均步行速度增加了15%。与此同时,人们在公共场所逗留的时间也减少了14%。

这项研究独辟蹊径,研究人员运用机器学习工具,对著名城市学家威廉·怀特在20世纪80年代拍摄的波士顿、纽约和费城视频资料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将这些旧资料与同一地点的新视频进行对比,研究人员得以量化近几十年来的城市生活变迁。

麻省理工学院实践教授卡洛·拉蒂指出:“在过去的40年里,城市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我们行走的速度,人们在公共场所的互动方式都在改变。公共空间的功能似乎也在转变,它更多地成为了一个通道,而非一个交流的场所。”

这项名为《通过人工智能探索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的研究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研究团队的其他成员包括耶鲁大学环境学院助理教授阿里安娜·萨拉查-米兰达,香港大学的樊壮观,以及来自密歇根州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多位学者。

研究结果对于城市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城市设计师们可以根据这些发现来设计新的公共区域,或改造现有的公共空间,以更好地满足市民的需求。

萨拉查-米兰达强调:“公共空间是公民生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当今这个数字空间日益割裂的时代。不断改善公共空间,能够使我们的城市更适合人们的聚集和交流。”

城市观察的先驱:威廉·怀特

威廉·怀特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思想家,他的著作《组织人》在20世纪50年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职业生涯的后半段,怀特将目光转向了城市研究。他在1978年至1980年间拍摄的珍贵影像资料,由布鲁克林的一个非营利组织“公共空间项目”保存,后经汉普顿及其学生数字化。

怀特精心挑选了三个城市的四个地点进行拍摄:波士顿的市中心十字路口区域、纽约市的布莱恩特公园、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台阶以及费城的栗树街。这些地点都是著名的聚集地和人们观察城市生活的绝佳场所。

2010年,汉普顿领导的团队在同一地点的同一时间拍摄了新的影像资料,以便与怀特时代的城市动态进行对比。研究团队运用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模型,对这些视频中的活动进行总结和量化分析。

研究发现,有些现象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例如,独自出行的人的比例几乎没有变化,从1980年的67%略微上升到2010年的68%。然而,进入公共空间后加入群体的人的比例略有下降。1980年,5.5%的人会在公共场所与他人会合;而到了2010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

拉蒂认为:“这或许反映了当今公共空间的交易性质更加明显。”

户外群体减少:社会疏离还是咖啡馆的兴起?

既然人们的行为模式自1980年以来发生了改变,那么原因何在呢?一些显而易见的变化与手机的普及有关。人们现在通过手机来组织社交活动,因此也可能更快地穿梭于各个地点之间。

拉蒂说:“当你观看威廉·怀特的影像资料时,你会发现当时公共场所的人们更频繁地互相注视。这是一个可以开始交谈或偶遇朋友的地方。在那个年代,人们无法通过网络进行社交。而今天,人们的行为更多地是基于事先的短信沟通,然后在公共场所见面。”

研究人员指出,户外群体社交减少的另一个可能原因是咖啡馆的兴起。报告指出,由于咖啡馆和其他室内场所的普及,户外群体社交可能变得不那么普遍。人们可能已经将社交活动转移到有空调、更舒适的私人空间。

20世纪80年代,大城市的咖啡馆远不如今天普遍,大型连锁咖啡馆更是尚未出现。

当然,公共空间的行为模式可能一直在演变,而与咖啡馆等因素无关。研究人员表示,这项新的研究为他们的方法提供了一个概念验证,并鼓励他们进行更多的研究。拉蒂、杜阿尔特以及麻省理工学院“感知城市实验室”的其他研究人员已经将注意力转向了对欧洲公共空间的大规模调查,试图进一步揭示人与公共空间之间的互动。

杜阿尔特说:“我们正在收集欧洲40个广场的影像资料。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更大规模地进行学习?这正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