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日记:Rosebud如何通过智能对话重塑你的自我认知?

1

AI驱动的自我对话:Rosebud重新定义日记的未来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迷失在信息洪流中,忽略了与自己内心对话的重要性。你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写日记了?日记,作为一种自我反思的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梳理思绪、理解情绪,并找到内心的平静。然而,坚持写日记并非易事。传统日记的枯燥乏味、缺乏互动和难以追踪等问题,常常让人望而却步。

现在,AI技术的进步为日记带来了新的可能性。Rosebud,一款由前Secret联合创始人Chrys Bader与UC Berkeley认知科学毕业生Sean Dadashi共同打造的AI日记应用,正在试图改变我们对日记的认知。这款应用通过AI技术,将日记从简单的记录工具升级为持续在线、不断理解的成长伙伴。Rosebud近期完成了600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由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领投,众多知名投资人跟投,这无疑证明了市场对AI日记的潜力充满信心。

从“自律挑战”到“对话过程”

Rosebud的核心理念是将写日记从一项“自律挑战”转变为一个“对话过程”。传统的日记往往是单向的记录,缺乏反馈和互动,难以激发用户的持续兴趣。Rosebud通过AI技术,改变了这一现状。它每天早晨会引导用户设立“意图”,晚上进行“反思”,并且允许用户随时自由记录。AI会根据用户的输入,提供个性化的问题,引导用户观察自己的情绪、动机与行为模式。

Rosebud 的使用页面

与传统的AI写作辅助工具不同,Rosebud并不试图代替用户完成记录任务,而是专注于理解用户的自然语言,并提供分析、反馈和引导。通过这种方式,Rosebud能够提供高度个性化的问题和洞察,帮助用户识别情绪、行为与思维模式,甚至提出目标建议,从而形成日常的“对话式反思”机制。

为了更好地了解用户,Rosebud允许用户在条目设置中填写个人资料,包括居住地、职业、重要关系、目标和核心价值观。此外,用户还可以选择不同的语气和风格,例如休闲或正式、共情或严苛、开放式回答或问题解决式、分析或基于事实,以定制AI的互动方式。

可以在条目设置里填写个人资料、偏好

探索Rosebud的功能

Rosebud的网页版界面简洁直观。页面左上方是每日记录的提示栏,下方是“幸福配方”,可以记录日常生活中感到幸福的时刻。右下方是一个需要3条记录才能解锁的“向Rosebud提问”栏目。完成记录任务后,页面还会贴心地弹出一个“谚语”,虽然这些谚语并不总是那么实用,但也能给人带来一些启发。

任务完成后弹出谚语

在记录当日心情后,用户可以尝试点击Rosebud提供的关于梦境的特定日记条目。在记录过程中,Rosebud会提示用户尽可能多地分享细节,并根据用户之前的输入,提出引导性的问题,甚至将当前的梦境与之前记录的梦境联系起来,提醒用户这些梦可能反映出内心深处的担忧,并引导用户思考如何改善情况。

可探索的情境

这种互动式的对话体验,让用户感觉仿佛与一位耐心倾听的心理咨询师交流,能够有效疏导情绪,促进自我认知。

Rosebud还提供了多种可探索的情境,例如“沟通崩溃”。用户可以向Rosebud描述之前遇到的一些沟通问题,AI会询问问题具体存在的场景、用户的想法背后的原因,以及用户认为是否还有其他的方式方法,并分析用户给出的内容,随后给出建议。用户可以选择继续对话,也可以随时选择结束。在选择结束对话后,Rosebud会生成一段总结,点出重点。

对记录内容的总结

另一个实用的情境是“Boundary Setting”(设定界限)。很多人常常碍于情面,难以拒绝他人不合理的要求,事后却感到委屈和不舒服。通过与Rosebud的对话,用户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并学习如何设定健康的界限。

选择了「设定界限|的类目

Rosebud也支持语音对话

对对话内容的总结

在与Rosebud对话了几轮之后,AI可能会点出一些用户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问题。例如,AI可能会提醒用户,就像用户有时也不会很在意他人的决定一样,“他人可能并没有那么在意你的决定”,因此在拒绝他人时,其实不用有太多的心理负担。在聊完后,Rosebud也会弹出一个“谚语”,这次是名人名言,为用户提供一些额外的思考。

Rosebud还支持语音对话,虽然目前的语音听起来还有些机械化,但这种对话过程确实能帮助用户“无痛”地记录心路历程,并疏解不良情绪。通过这种方式,Rosebud正在用AI重新定义“心理关系”的边界,包括我们每天与自己对话的方式、频率与结构,以及如何在技术语境下重新建构“自我感”。

人格化推荐与“长期记忆”

Rosebud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日记应用,更像是一个AI驱动的“自我成长引擎”。与市面上其他侧重于“辅助写作”或“情绪日记”的轻工具不同,Rosebud更专注于构建一个能够长期陪伴用户成长的AI伙伴。

在模型选择上,Rosebud的联合创始人曾并行测试OpenAI的ChatGPT与Anthropic的Claude 3.5 Sonnet,最终决定将后者作为Rosebud当前默认首选的LLM引擎。他们认为,Claude在调用Rosebud自研“意识引擎”所提供记忆时的表现方式更胜一筹。基于Claude的大型语言模型能力,他们设计了Rosebud的交互逻辑——每天向用户提供引导式的反思提示,从“你今天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你今天最开心的时刻是什么?”这样简单的问题开始,引导用户建立与自我更深入的连接。

在这款产品的底层设计中,一个关键的技术关键词是“长期记忆”(long-term memory)。当用户面对新的情绪、新的挑战时,AI能够从过往的内容中调出“写过的类似场景”,以发现思维或情绪模式,并引导用户完成横向连接或深度拆解。

例如,当用户输入“我开始对工作感到疲惫”时,Rosebud可能会引用用户之前写下的“我无法从某些事项中获得能量”,或者更早的“我越来越怀疑自己的某些价值”进行提醒。这种方式可以帮助用户看到隐藏在碎片表达背后的结构性情绪问题,有点像是在做“个体语义心理分析”。

为了让Rosebud能够给用户提供更有用的反馈,Rosebud的团队还与持证治疗师合作,共同训练AI。

AI不是陪伴,而是更好的自我对话

值得注意的是,Rosebud的创始团队明确反对“AI陪伴”这一概念。他们认为,与其幻想AI能够替代情感,不如让它作为中介工具,帮助用户学会与自己对话,并最终与真实的人建立更清晰的连接。

“每个人的沟通方式不同,有些人需要被安慰,有些人希望被直白地挑战。”Bader说,“理解一个人,就意味着用最适合他的方式去支持他,而AI正在让这种高度个性化支持变得可规模化。”

在他们的构想中,AI甚至可以成为用户“人生节点”的预先支持者。比如,如果用户即将成为母亲,Rosebud可以围绕“转变中的身份焦虑”推荐写作提示、情绪导航甚至成长任务。

Bader描述未来的产品构想时说:“AI可以像私人教练一样,为用户提前规划不同阶段的心理适应任务。”而想要实现这一切,背后必须是对“人格表达、心理语言、目标导向行为”的精细建模。这是Rosebud所谓的“AI记忆+理解系统”的核心。

同时,Rosebud的团队也计划通过与学校、企业、心理诊所等合作,拓展产品的使用场景,让Rosebud成为真正具备“基础设施潜力”的通用情绪产品。

隐私保护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隐私保护。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如果写在一个应用上,多少会有种担心被窥探的感觉。为此,Rosebud团队在隐私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力求确保用户的每一条记录都受到多重防护。

根据Rosebud当前的隐私政策,用户的日记数据会储存在云端,以便实现跨设备访问。同时,平台也会收集一些基本信息,如注册邮箱、IP地址和浏览器类型。

至于关键的日记内容部分,所有数据都经过加密处理,确保隐私不被泄露。应用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采用SSL(安全套接字层)技术,对信息进行加密,防止黑客窃取;传输完成后,数据被存储在Google的Firebase Firestore上,用Bader的话来说,它是“一座超安全的数字档案柜”。此外,团队也在考虑加入二次密码或面部识别等安全选项。

具体来说,Firestore是“存储时加密”的,这意味着即使数据只是静静地躺在存储中,也是加密的,就像日记内容不仅被锁在保险柜里,而且在保险柜里还用秘密代码写成的。

总结与展望

目前,Rosebud提供7天免费试用,之后为每月$12.99美元的订阅服务,解锁高级功能如长期记忆、语音对话模式与AI通话互动。Rosebud支持iOS、Android和网页版。

截至目前,Rosebud已有10万用户注册,8000余订阅会员。根据官方数据,有75%的长期用户在使用30天后表示心理健康有所改善,目前应用已累计引导用户记录超过5亿字,3000万分钟“正念写作”时长。

借助长期记忆和个性化反馈,Rosebud不再只是工具,而是成为了帮助用户成长的存在。

Rosebud更像是一个用技术方式回应人类深层心理需求的产品实验,让写日记不再是单纯的文字积累,而是与自我对话的过程,同时也激发了自我探索和心理健康的潜力。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真的可以和AI一起,越写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