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设计:星流Agent能否颠覆传统设计模式?
最近,AI生图和AI设计领域出现了一款备受瞩目的产品——Lovart AI。这款设计工具在海外设计师社区迅速走红,甚至出现了邀请码被炒至500元高价的情况。Lovart AI首次展示了全栈式智能设计能力,用户只需简单描述需求,Agent就能生成一整套视觉设计方案,包括图像风格、排版草图和文案建议。
对于习惯了手动调图和与甲方反复沟通修改的设计师而言,Lovart AI无疑是一条“鲶鱼”,搅动了整个创意流程。而现在,Lovart推出了中国版——星流Agent,号称更懂中文,能够全面适配中文语义、东方美学和本地场景,几乎相当于一个触手可及的本土化AI设计团队。
然而,在使用星流Agent的过程中,我却经历了一场“开幕雷击”。
初体验:令人堪忧的生图质量
尽管星流Agent具备“生图”功能,但其单张出图质量却令人担忧,甚至有些抽象。我尝试使用一个包含完整中文文案的基础prompt进行测试,结果第一张图就出现了问题:画面风格和构图都没问题,但文字却是难以辨认的“AI鬼画符”。
在二次编辑时,我特意强调信息要用中文,但生成的文字更加混乱。经过四五次微调后,我最终放弃了,它似乎真的无法理解中文。
随后,我尝试使用星流提供的增强模型(LoRA风格包),希望给生图赋予一种预先设定好的风格。尽管风格确实出现了,但文字依旧离谱。
“以图生图”和“智能编辑”功能则更加抽象。我多次尝试将一张合照转换成《星露谷物语》的像素风格,但最终得到的结果却令人不寒而栗。
合照中的人物比例诡异、面部模糊变形、五官乱飞,整个画面散发出一种“恐怖谷”质感。即使我认真编写prompt,星流最终实现的像素风也更像是《锈湖》,而非《星露谷物语》。
我又体验了官网宣传的“智能编辑”功能,上传了自己的照片并要求“给我戴上眼镜,把衬衫的颜色换成浅色”。虽然眼镜戴上了,衣服颜色也换了,但我的脸却微妙地变成了欧美混血感,还凭空多出了一根手指。
至此,我开始怀疑星流是否又是一款概念诈骗产品,但当我偶然点开“Agent对话”功能时,我意识到自己完全用错了星流的使用方式。
Agent对话:真正的潜力所在
星流Agent真正的优势在于其可对话性,以及通过串联多个智能体来实现创意流程的能力。你可以将星流想象成一个由多个AI Agent组成的设计团队,它的厉害之处不在于单个模型出图有多强,而在于它能按任务角色协同工作。
例如,我只需要输入一个模糊的想法,比如游戏工作室名称和游戏风格,星流就会自动激活一整组Agent各司其职:
策展Agent:会先提问引导你澄清主题,比如“你想做的是工作室logo?游戏宣传海报?还是UI?”
灵感Agent:会根据你的想法,提供图像风格、排版构成、色彩倾向,甚至引用历史艺术作品作为视觉语境供你参考。
设计Agent:结合语义理解和图像风格,生成主视觉样稿和多种变体草图,并根据前文信息汇总出多个设计方向,还会反馈是否需要生成其他场景,比如游戏启动画面、社交媒体宣传图等。
精修Agent:可以在“画板”上对每一张图进行微调,只需选住想更改的部分,输入更改指令。
- 归档Agent:在确定成稿后,自动整理每一部分输出,按结构打包,命名、分类、生成zip包,方便一键下载。
整个过程效率极高,我只花了10分钟,就拥有了满意的“工作室及游戏的logo”、“社交媒体宣传图”、“游戏UI元素和启动界面”,而且可以随时拿到另一套完全不同的风格方案。
此前被我“打入冷宫”的以图生图功能,在详细Prompt+Agent的加持下,也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例如,它终于理解了什么是“星露谷画风”,整体效果相较于LoRA的“以图生图”有了质的飞跃。
而在极其详尽的Prompt下,我几乎可以实现“文字-图像”的一比一完美转换,星流还会在完成Prompt基础上进行创意发散,交出的成果不仅符合需求,还有更多能让我选择的空间。
星流不仅理解了我的画面要求,还通过大模型知道了该游戏围绕“时间操控、蝴蝶效应、青春回忆和命运选择”,并就此延伸出四个设计方向供我选择。最终生成效果完美贴合了我的prompt描述,而且在五张不同色调的海报里,元素位置和大小、主角眼神都各不相同。这种对细节的把控力令我大为震撼。
这时,我已经感受到了星流Agent的强大,并果断开通了会员。因为当我真正把它当作一个Agent,一位AI设计师来使用后,我才意识到星流的作用不只是出几张图,而是直接做出工作流。用不好它的人,把它当一个不完美的生图工具;而能用好它的人,已经在用它把脑子里还没想清楚的事,变成一个能交付的项目。
星流Agent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在于单一图像生成能力,而是它背后对“设计流程本身”的理解能力,这是它有别于Midjourney、DALL·E这类图像生成模型的关键。他们在模型训练阶段积累了大量来自真实设计项目的“全流程数据”,包括从想法到最终交付图像的过程对照;不同风格的草图与对应的修稿版本。这些数据支撑起了星流Agent对设计任务的拆解能力,也让它具备了某种“设计思维”,能逐步明确你的需求,引导你在风格、构图、色彩、语义上的选择,并持续把控最终作品的统一性。
你以为你在生成图,其实你已经和一个微缩版的设计团队合作了一轮。所以我能在不到半小时的时间里,用星流完成一个(虚构的)独立游戏“主界面视觉”。
星流Agent能否取代设计师?
我拿着星流做的虚构游戏视觉方案,去请教了两位专业设计师。他们一致认为,虽然这套图看起来不够精致,有点“怪怪的”,但作为初稿,完成度已经相当高了。
对设计师来说,星流可能只是从0到0.5,是一个灵感发散器,是一块草图打底的画布;但对像我这样不会设计的人,它就是从0到1,是一条通往表达的捷径。
过去,视觉传达需要掌握工具、理解构图、学会配色、拥有审美,甚至懂点情绪管理。而现在,星流,或者这类AI设计Agent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告诉我们:你可以只凭借一个念头、一句模糊的话,就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视觉传达。
所以星流的意义不是替代谁,而是让那些本来没有设计能力、不会用工具、甚至连需求都说不清楚的人,也能完成视觉的传达。它绕过了复杂的工具教学,代劳了我们与工具之间的对抗,它是一个属于普通人的设计工作流,让门外人也能跨入创作现场。
这可能才是普通人对AI最值得期待的地方:把技术门槛降低,把创意落地成真。而这种门槛,低到只需订阅49元/月的标准会员,获得的4000点数足以完成23个Agent项目。
而一旦更多人拥有了表达的能力,我们对于设计的期待,或许也会随之改变。星流们未必会让设计师失业,但它会让设计变得更平等,而在技术平权后,艺术才会发光。也许在未来那个AI设计师全面普及的世界里,我们的眼睛不再需要忍受“丑设计”,而是只需要去欣赏“更美”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