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再次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2025年的WAIC汇聚了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余位嘉宾,其中包括12位图灵奖、诺贝尔奖等顶尖奖项得主,以及80余位中外院士和多个国际顶尖实验室的代表。大会聚焦人工智能的最新进展与潜在风险,引发了关于技术发展方向与伦理责任的深刻讨论。
在7月26日的开幕活动中,2024年诺贝尔奖得主、人工智能领域的泰斗杰弗里·辛顿发表了引人深思的演讲。辛顿一直以来都是“AI威胁论”的坚定倡导者,他再次强调了人工智能无序发展可能带来的危险,呼吁全球建立一个AI研究的“安全网络”,以确保技术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国内新兴人工智能公司MiniMax的创始人兼CEO闫俊杰在演讲中表达了对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乐观态度。他认为,随着训练成本的不断下降,人工智能的能力将不断增强,并最终实现更广泛的普及,惠及更多人。
此外,国内机器人初创公司智元机器人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彭志辉(人称稚晖君)携其公司研发的机器人产品灵犀X2登台,进行了一段精彩的“相声”表演,生动地展现了机器人与人类之间潜在的“伙伴关系”。
辛顿的警告:狮子与婴儿的隐喻
尽管其门生在硅谷人工智能科技圈占据了重要地位,杰弗里·辛顿始终坚持其“AI威胁论”,与业界同行形成鲜明对比。在WAIC大会上,他再次表达了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担忧。
辛顿简要回顾了过去30年人工智能技术从初期发展到如今大模型阶段的历程,并指出当前的大模型在理解语言的方式上与人类惊人地相似。他甚至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人类有可能就是大语言模型,也会像大语言模型一样产生幻觉,创造出许多幻觉性语言。”
这一观点无疑引发了人们对于“人机”关系的深刻思考。然而,与人类的“碳基大脑”不同,人工智能的“硅基大脑”具有可存储、可复制和高速传输的先天优势。这使得业内普遍认为,在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超越人类智能的人工智能出现只是时间问题。而作为一种存在,这些人工智能所代表的“智能体”必然会追求“生存”和“控制”。
辛顿将当前的人工智能比作“三岁的孩子”,认为它们仍然容易受到人类的操纵。但他警告说,未来的情况可能难以预测。他进一步将当下的人工智能比作小狮子,并指出豢养狮子只有两种可能:“要么训练它不攻击你,要么消灭它。”
然而,就目前全球人工智能的发展态势而言,任何国家都无法通过彻底停止技术发展来真正“消灭AI”。因此,剩下的唯一选择就是:全球需要一个人工智能安全机构,负责训练人工智能,引导其“向善”。
辛顿在演讲的最后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如何训练一个不想统治人类的AI,这是人类面临的终极问题。”
监管与“松绑”:两种不同的声音
辛顿的发言在WAIC大会上引发了广泛的思考。然而,在辛顿所在的北美地区,情况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他的学生们所创立的OpenAI、Anthropic等公司,估值已达数千亿美元。更不用说近两年硅谷风投在人工智能创业公司上的巨额投资。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随着人工智能公司在美国政界的游说费用不断增加,美国监管层已经开始放松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控制。
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发布了人工智能行动计划。该文件明确了美国监管层将从数据、标准和人才等方面入手,确保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地位:
- 加大研发投入: 大幅增加联邦政府对人工智能基础和应用研究的长期投资,特别是在下一代AI、AI安全和可信赖AI等领域。
- 释放数据资源: 推动联邦政府拥有的海量数据集向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和公众安全开放,为模型训练提供高质量的“燃料”。
- 设定技术标准: 由政府主导,联合工业界和学术界,制定全球AI技术的基准、标准和规范,确保AI系统是安全、可靠、可解释和公平的。
- 培养AI人才: 改革STEM教育,推动学徒制和再培训计划,吸引和留住全球顶尖AI人才,为AI经济储备人力资源。
- 加强国际合作: 与盟友和伙伴国家建立AI联盟,共同制定规则,对抗“威权主义国家”对AI的滥用,并促进开放和民主的AI应用。
- 保护关键技术: 加强对美国关键AI技术、算法和硬件(特别是半导体)的保护,通过出口管制和投资审查等手段,防止技术流向战略竞争对手。
可以看出,美国正在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开绿灯,同时也试图通过地缘政治手段阻止竞争对手赶超。
体验时代:机器人技术的未来
在本届WAIC大会上,人形机器人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亮点。在主论坛环节,智元机器人的联合创始人彭志辉携公司产品灵犀X2登台,为观众带来了一段精彩的“人机相声”。
相声的关键在于“说学逗唱”,而机器人与人类合作的关键则在于“理解”。灵犀X2在台上表示,人机协作应建立在“共识”的基础上。然而,如何建立机器人与人类之间的共识,并突破人机协作的关键瓶颈?彭志辉表示,这是智元机器人将深耕的领域,更重要的是与更多同行者携手前行。
为此,彭志辉在现场发布了“智元灵渠OS”开源计划,希望与更多人共同推动当前机器人系统生态的融合,并实现具身智能的新技术突破。
为了进一步支持具身智能的发展,2024年图灵奖得主、美国阿尔伯塔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理查德·萨顿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参与了大会。他认为,目前用于训练大模型的数据已经接近耗尽。但他同时指出,这预示着人工智能的下一个时代——体验时代的到来。
与过去使用“静态”数据训练人工智能不同,未来可以让AI像人类婴儿一样,通过“体验”外部环境和物品来获取知识并提升能力。虽然距离这一目标还有一段距离,但目前已经有大量机器人创业公司在“物理世界”中不断进行训练和学习。
这也是为什么包括李飞飞在内的许多顶尖学者已经从“AI”过渡到“物理AI”,强调人工智能要真正融入现实世界,就必须从三维角度理解和学习整个世界。
人工智能的未来充满了机遇与挑战。WAIC 2025不仅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进展,也引发了关于技术伦理、安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考。面对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探索如何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避免其成为威胁。
头图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