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硬件:从设备销售到情感连接,如何解锁万亿级新市场机遇?

1

AI硬件新浪潮与资本流向的深层考量

近年来,全球科技投资领域风向转变,AI大模型的热潮正逐步向实体经济延伸,尤其在硬件领域展现出勃勃生机。资本市场对硬件项目的兴趣显著回升,预示着行业重心正从纯粹的“AI大脑”竞争转向更具实践意义的“AI身体”构建。这一趋势不仅反映出市场对大模型应用瓶颈的深层思考,更昭示着硬件作为AI触达物理世界的终极载体,正成为承载下一波创新浪潮的关键。

在此背景下,平台级公司如百度,通过“AI创投加速计划”等举措,积极推动AI硬件生态的建设。该计划通过提供亿级算力补贴、专属融资通道及政策支持,旨在赋能初创企业将前沿AI技术融入实体产品,从而将竞争维度从单一技术指标竞赛,拓展至更广泛的生态构建与服务创新。

AI硬件的核心价值重塑:PMF与TPF的双重检验

要精准把握AI硬件的破局点,我们必须同时审视产品的市场契合度(Product-Market Fit, PMF)和技术的现实边界(Technology-Product Fit, TPF)。AI的引入,正在从根本上重塑硬件的价值定位。

交互范式的突破:从物理感知到认知理解

传统硬件的迭代往往局限于物理参数的提升,例如显示分辨率的增加或摄像头像素的飞跃。然而,AI赋予了硬件全新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通过多模态识别技术,硬件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器,更是世界的“解释器”和能力的“增强器”。例如,智能眼镜能够识别用户所处场景,智能优化拍照效果;AI算法更能通过超分技术弥补硬件算力不足,将低像素画面提升至高像素,实现从“处理像素”到“理解画面”的质变。百度智能云副总裁张玮将这一过程概括为“感知-理解-生成”的闭环,为硬件创造了全新的、富有意义的用户价值。

AI硬件

商业模式的演进:从一次性销售到全生命周期价值

传统硬件销售多为一次性交易,价值交付随产品售出而终结。AI的持续服务能力则彻底颠覆了这一模式,使得硬件的生命周期价值(LTV)得以重塑。例如,一款录音笔硬件,在北美市场不仅能以199美元高价销售,用户还愿意每月支付9.9美元订阅费以获取无限制会议纪要服务,这充分证明了“硬件+订阅”模式的可行性。实时翻译、AI备忘录等功能,均蕴含巨大的增值服务潜力,将硬件转变为持续服务的载体。

竞争力的重构:在成熟赛道开辟蓝海

AI的赋能为诸多看似饱和的硬件赛道注入了新的活力。大朋VR等企业通过接入百度智能云千帆大模型平台,使其AI眼镜搭载DeepSeek-R1/V3系列模型,实现了从底层到应用的全面AI化。语音指令、智能识图、实时翻译等功能,让眼镜从单一记录工具升级为智能“生活助手”。张玮指出,AI硬件,特别是可穿戴设备,正成为“人的一种增强”,例如具备翻译能力的耳机、融入导航功能的眼镜。这些由AI Agent驱动的原生应用,正在为成熟硬件品类开辟全新的想象空间,尤其在可穿戴设备和陪伴型玩具领域,创新探索层出不穷。

VR创业者、大朋VRDPVR(大朋VR) CEO陈朝阳

然而,尽管前景广阔,我们仍需客观看待当前AI技术的局限性。当前AI硬件的创新多集中于交互优化、个性化推荐等“低垂果实”,仍面临长期记忆和真正主动性不足的挑战。真正的“主动性”需要基于对用户深层意图和复杂情境的深刻理解。许多用户购买AI硬件仍带有“尝鲜”心态,若产品无法提供持续深入的价值,用户活跃度将难以维系,所谓的“陪伴”可能沦为空谈。张玮坦言,支撑深度关系构建的“data for AI”平台在情感交互场景下仍需完善。这些技术现实提醒我们,AI硬件的创新是一场需要耐心和持续投入的马拉松。

从“功能工具”到“情感伙伴”:AI硬件的终极机会

超越功能创新,AI正在帮助硬件建立全新的用户关系。相比纯软件应用,硬件凭借其物理存在感和丰富的传感器能力,更容易与用户建立强感知、强交互的连接,成为获取高质量用户输入的必要前提。当AI具备一定“主体性”和“主动性”后,它便不再仅仅是工具,而可能成为用户生活中的一个“角色”,与之形成一种情感关系。这种关系一旦建立,将构成极高的竞争壁垒,并自然催生持续付费的可能性,实现从工具到伙伴的升维。

AI眼镜界面

情感连接:构建高壁垒商业模式的基石

百度智能云副总裁张玮认为,未来人与AI陪伴者之间关系的构建,其最大的想象空间在于对情感和情绪的把控与识别。这种由情感连接构成的关系,其价值坐标系与传统硬件截然不同,用户衡量的不再是性价比,而是一种近似于朋友或宠物的深厚羁绊。例如,心影随形公司的“逗逗游戏伙伴”通过百度智能云AI能力,实现了沉浸式交互和陪伴体验,将硬件从游戏外设转变为可与用户建立长期情感链接的“AI伙伴”。同样,Kotoko AI的《Bside》产品,通过大模型驱动的“AI模拟人生”,让用户作为“造物主”赋予虚拟角色独特个性,并在虚拟世界中自主生活和社交,建立起一种类似“养成”和“观察”的新型情感纽带。这些案例生动描绘了AI硬件构建新关系的潜力,将一次性设备销售转变为可持续演进、需要用户投入情感和时间的服务。

将潜力转化为商业成功的三层考验

然而,将“建立关系”的宏大愿景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成功,中间需要跨越现实的难题。任何AI硬件的创新构想都必须通过一套务实的检验标准,即“三层考验”:

  1. 供应链是否就绪(Supply Chain Ready):AI时代的硬件供应链不仅包含传统物理元器件的成熟度与成本可控性,更增加了全新的“AI供应链”——即大模型、算法、算力等技术栈的成熟度、易用性与成本效益。对于初创企业而言,独立构建完整AI技术栈几乎不可能,因此,百度等平台通过提供“大模型+IoT中台”的AI原生硬件开发范式,大幅降低了“AI供应链”的准入门槛。
  2. 用户场景是否就绪(User Scenario Ready):新技术的落地,关键在于是在一个已有成熟场景中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而非耗费巨资教育市场、创造全新需求。例如,AI玩具之于传统玩具、AI学习灯之于传统台灯,都是在用户已熟知且有付费习惯的场景中进行AI升级,从而更容易形成差异化竞争力,降低用户接受门槛。
  3. 价格空间是否存在(Price Space Exists):产品最终要回归商业价值,需要在市场中找到清晰的价格定位。这通常涉及向下探索(通过性价比迅速占领市场)或向上探索(通过卓越设计、极致体验和强大品牌叙事创造高品牌溢价)。无论选择何种路径,都需要对目标人群的消费能力和付费意愿有精准洞察。只有成功通过这三层考验,关于“新关系”的构想才有可能真正落地,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正循环。

商业价值的回归:平衡“有用”与“无用”的功能定位

当AI硬件开始与用户“建立关系”,一个更深入的问题随之浮现:这种新关系如何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价值,AI又能为产品带来多少生命周期价值(LTV)的提升?历史上无数智能硬件项目曾试图复制互联网“硬件免费、服务收费”的模式,但大多以失败告终。根本原因在于,用户首先需要一个明确的、愿意立刻买单的初始价值闭环。

百度智能云副总裁、百度智能云泛科技业务部总经理张玮

以当前火热的AI毛绒玩具为例,传统毛绒玩具利润高因其IP溢价与低制造成本。然而,AI毛绒玩具凭空增加了IC链路、大模型消耗和IP分成保底等多重成本。若不能在初始销售中覆盖这些成本并实现盈利,单纯寄望于后续订阅服务,商业模式将难以维系。这意味着,无论AI故事多么引人入胜,产品必须首先交付一个完整的、能让用户在当下认可其价值的解决方案。

在确保了初始价值闭环后,LTV的延伸才有了讨论的基础。从业者们正探索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

路径一:“Save Time”——刚性需求与效率提升

这条路径聚焦于为“有用”的功能付费,本质上是一条“省时”路线。AI硬件在特定场景下提供的刚性价值是用户持续付费的基础。例如,为无限制的会议纪要功能支付订阅费;为能够记录半年以上、可随时查询的AI备忘录扩充存储空间;或者为覆盖80多种小语种的实时翻译功能支付增值服务费。这些都是明确的效率工具,其价值可被量化,商业模式相对清晰。

路径二:“Kill Time”——情绪价值与情感共鸣

与“有用”相对,第二条路径是为“无用”的情感连接付费,这无疑是一条“消磨时间”的路线。张玮指出,这一轮AI硬件中隐藏的巨大机会,或许就藏在这些看似“无用”的情绪价值和情感连接中。当一个产品能够与用户建立起独特的共鸣和情感纽带,这种关系本身就构成了极高的竞争壁垒。一旦陷入“有用”功能的军备竞赛,最终难免走向同质化的内卷,而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偏好,恰恰是品牌和生态护城河的来源。

展望未来:AI硬件的生态构建与深远影响

从交互革命到关系重塑,再到商业模式的深度探索,AI硬件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展开。这条道路上,既有对技术边界的持续叩问,也有对商业本质的深刻回归。百度等技术平台在此轮浪潮中扮演了积极的推动者角色,通过构建从云端大模型到端侧轻量化方案的完整技术栈,为AI玩具、AI眼镜、可穿戴设备等提供了软硬一体的全场景支撑。这不仅大幅降低了硬件厂商应用AI的技术门槛,更通过与众多硬件厂商的深度合作,积累了大量一线的产品定义、技术落地与市场反馈的实践与洞察。

AI硬件产业的趋势、挑战与机会,在这些实践中逐渐明朗。行业探讨的重点,已经从“会不会发生”转向了“如何更好、更快地发生”。而答案,正蕴藏在每一次与用户的交互,以及每一个被AI重新定义的“关系”之中,这预示着一个由AI驱动的万亿级新市场机遇正逐渐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