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三季度,苹果公司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季度营收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达到1024.66亿美元,同比增长7.94%。这一数字不仅刷新了苹果自身的历史记录,更在科技行业普遍面临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彰显出这家科技巨头的强大韧性。
苹果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其战略转型的必然结果。从一家以iPhone为核心的硬件制造商,到构建"硬件+服务+生态"的多元引擎,苹果正在重塑自身的商业模式和竞争壁垒。然而,在AI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苹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本文将从财报数据、战略转型、AI布局和未来展望四个维度,深入剖析苹果如何在智能时代重构行业格局。
千亿美元营收背后的战略转型
苹果最新财报揭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iPhone依然是营收主力,但服务业务正成为增长引擎。三季度iPhone销售收入达490.25亿美元,同比增长6.1%,占苹果总收入的近半壁江山。然而,真正推动苹果突破千亿美元营收大关的,是服务业务的强劲表现。
苹果服务业务部门不仅是增长最快的板块,更是公司的利润支柱。最新财报显示,苹果服务收入同比增长达15.1%,毛利率高达75.3%。这意味着,服务业务以28%的营收占比,贡献了公司约45%的毛利润。
这一现象背后,是苹果"硬件+服务"战略的成功实践。苹果庞大的设备安装量形成了极高的用户粘性,其硬件封闭生态为软件服务提供了近乎无限的增长空间。超过10亿的付费订阅用户为App Store、Apple Music、iCloud等业务提供了稳定收入。同时,「后台自动续费」的订阅模式也构建了强大的重复性收入闭环。
在配件业务方面,包括AirPods和Apple Watch在内的产品销售额达90.1亿美元,高于市场预期的84.9亿美元,销售额甚至超过Mac系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搭载AI翻译功能的AirPods,其利润不仅超出华尔街预期,甚至营收还超越了Mac系列产品线。有消息称,苹果或许有望在2026年扩充AirPods产品线,在现有标准版、Pro版基础上,再推出「AI版」,会配备内置摄像头。
Mac本季度表现亦优于预期,销售额达87.26亿美元,同比增长12.7%,主要得益于搭载新一代M5芯片的MacBook Air。M5芯片在AI性能上实现显著提升,GPU AI算力较M4提升逾4倍,进一步增强了产品竞争力。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库克在任期内为苹果制定的战略转型,将自身优势发挥到极致。他凭借对需求的敏锐洞察、对供应链的精细掌控以及多元产品线的协同运作,成功将苹果打造成一部持续增长的商业巨擎。
中国市场的AI困境与挑战
尽管在全球市场表现强劲,但苹果在中国市场却面临严峻挑战。最新财报显示,大中华区营收录得144.93亿美元,同比下滑3.6%,成为苹果全球市场中唯一出现营收下滑的地区。
库克将下滑归因于「iPhone Air在中国发布的推迟」,但这一解释难以令人信服。该说法不仅将复杂问题过于简化,仿佛中国市场的挑战仅在于产品选择不足,更隐隐透出中国用户仅受性价比驱动。
然而,事实或许恰恰相反:有数码博主披露,iPhone Air首销周的激活量仅略超5万台。这一数据本身已反映出中国用户对苹果产品创新力或品牌势能已经逐渐减弱。
更关键的是,当安卓阵营已在AI战场激烈角逐,华米OV等品牌也在高端市场持续发力之际,苹果却尚未解决基础AI功能的落地问题。与同期发布的旗舰机型相比,苹果的AI应用体验似乎仍停留在上一代水平。
在两次亲访中国之后,库克对中国市场的热情似乎并未转化为消费者的购买热情。中国消费者似乎已不再愿意为苹果屡屡给出的解释买单。
除中国市场AI功能推进迟缓之外,苹果在整个AI竞争中的响应节奏也明显滞后。库克透露,公司计划在明年推出「AI升级版」Siri,并考虑将第三方大模型能力整合进苹果操作系统。在基础设施方面,首席财务官Kevan Parekh则提到,苹果正大力投入建设AI云计算中心,旨在结合自研芯片打造一种「混合云」架构,以支持未来的AI服务部署。
从苹果近期的回应与战略布局来看,能够明显感受到苹果正面临一个日益凸显的核心矛盾,也就是如何在坚守自身技术与生态护城河的同时,能够及时回应AI时代对开放性、基础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比如说,到底是继续维持封闭的应用生态,还是积极接入外部大模型能力?在芯片研发上,到底是继续聚焦消费级芯片的迭代,还是加速布局服务器端芯片以应对算力需求?而这些选择背后,是一个更为根本的质疑:苹果的创新,是否还能否作为时代的风向标?
与此同时,外部环境也在加剧其盈利压力。受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发起的贸易战影响,苹果硬件业务正承担着不小的关税成本。公司在电话会议中透露,本季度与关税相关的成本已达11亿美元,符合三个月前的预期。苹果首席财务官Kevan Parekh进一步表示,预计截至12月的本季度,相关成本将升至14亿美元,这将对其毛利率构成持续压力,预期区间为47%至48%。
科技巨头AI竞赛中的苹果定位
在过去一段时间内,英伟达、微软、苹果巨头股价持续飙升,相继跻身四万亿美元市值俱乐部。而曾经的领跑者苹果,则成为第三位入局的成员。
在当前科技行业围绕AI展开激烈「军备竞赛」的背景下,苹果显得格外与众不同。当竞争对手纷纷重金投入时,它看似「落伍」;然而凭借其强大的生态闭环与稳健的财务结构,它又始终「不曾掉队」。
这一点在资本支出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当亚马逊、谷歌、微软与Meta公布的2025年资本支出指引合计超过3800亿美元,主要用于抢购GPU与建设数据中心时,苹果仅以约200亿美元的适度投入跟进,展现出其一贯的审慎风格。在人员架构上,相较于Meta、微软等企业频繁进行大规模重组与裁员,苹果也显得更为冷静与稳定。
后发入场并重新定义行业,向来是苹果的鲜明特色。当竞争对手们倾力建造「发电厂」时,苹果却更专注于打磨未来即插即用的「电器」。
当美股巨头们押注于AI模型之战、图谋高风险高回报,一战成神时,苹果仍潜心于锤炼当前产品力与用户忠诚度,寻找现有的市场机会。
选择「基础设施」与打造「终端体验」,未必是一场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甚至有可能在未来形成互补共生的格局,但苹果能否赢得此役,关键在于苹果如何从根本上理解并融合AI与硬件、AI与服务的关系。尤其是此番延迟入场,苹果是否能够在新的AI时代重现「行业定义者」的辉煌,将直接决定其能否拿到智能时代的船票。
目前断言哪种模式将最终胜出为时过早,但可以确定的是,凭借无与伦比的财务实力与庞大的优质生态,苹果依然稳稳航行在自己的航道之上。
未来展望:AI时代的苹果生态重构
展望未来,苹果在AI时代的战略布局将决定其能否延续辉煌。从最新财报和战略动向来看,苹果正在从以下几个方面重构其AI生态:
1. 硬件AI化:从iPhone到全产品线
苹果正在加速将其硬件产品线AI化。iPhone作为核心产品,预计将在下一代机型中集成更先进的AI功能。AirPods「AI版」的传闻显示了苹果在智能配件领域的野心,内置摄像头的AirPods将开启AR音频体验的新可能。
Mac产品线通过M系列芯片的AI性能提升,已经在专业用户群体中建立了优势。未来,苹果可能会进一步将AI能力扩展到iPad、Apple Watch等更多产品线,构建全方位的智能硬件生态。
2. 服务AI化:从Siri到生态系统
苹果的服务业务是其增长引擎和利润支柱,而AI将成为服务业务的新增长点。升级版的Siri将不再是简单的语音助手,而是能够理解上下文、执行复杂任务的智能伙伴。
苹果计划将第三方大模型能力整合进操作系统,这一举措标志着苹果封闭生态的微妙转变。通过开放API和开发工具,苹果可以吸引更多开发者为其生态系统创造AI应用,丰富服务内容。
3. 混合云架构:自研芯片与AI基础设施
苹果正在大力投入建设AI云计算中心,结合自研芯片打造「混合云」架构。这一战略使苹果能够在不依赖第三方云服务的情况下,为AI应用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持。
自研AI芯片的布局将使苹果在算力层面获得更大自主权,减少对英伟达等供应商的依赖。同时,混合云架构也能更好地平衡数据安全与计算需求,符合苹果一贯的隐私保护理念。
4. 生态开放与封闭的平衡艺术
苹果面临的核心挑战是如何在保持生态封闭性的同时,满足AI时代对开放性的需求。一方面,封闭生态为苹果提供了用户体验一致性和数据安全的保障;另一方面,AI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数据、算法和应用场景。
未来,苹果可能会采取「有控制的开放」策略,在保护核心技术和用户体验的前提下,逐步开放API和开发工具,吸引更多开发者参与其AI生态建设。
结语:苹果的AI之路
苹果最新财报不仅展示了其强劲的财务表现,更揭示了这家科技巨头正在进行的深刻战略转型。从硬件制造商到智能生态构建者,苹果正在重新定义自己的商业模式和竞争壁垒。
在AI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苹果面临着独特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它需要回应市场对AI功能的期待,特别是在中国市场;另一方面,它需要坚持自身的生态理念和技术路线,避免盲目跟风。
苹果的AI之路不会一帆风顺,但凭借其强大的财务实力、庞大的用户基础和深厚的创新能力,苹果完全有能力在智能时代重塑行业格局。无论是通过硬件AI化、服务AI化,还是混合云架构和生态开放,苹果都在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AI之路。
正如过去多次证明的那样,苹果往往不是第一个进入新领域的玩家,但它总能通过创新的产品体验和商业模式,最终重新定义行业。在AI时代,苹果或许将再次上演这一幕,只是这一次,它需要更快、更果断地行动。
苹果的AI战略不仅关乎公司自身的未来,也将影响整个科技行业的发展方向。在这场智能时代的竞赛中,苹果能否重现「行业定义者」的辉煌,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