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万亿市场:中科星图如何重塑低空基础设施?

1

低空经济:万亿市场的起飞与基础设施的重塑

在科技与产业浪潮的推动下,低空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低空经济正从蓝图变为现实,预示着一个万亿级市场的崛起。在这个变革的前夜,中科星图,一家在空天信息领域深耕多年的企业,正悄然构建起支撑低空经济发展的技术底座。

中科星图近期举行的空天信息大会上,系统地阐述了其“星图低空云”战略,并展示了一系列基于自主研发技术平台的低空经济产业应用。这让我们得以一窥这家企业如何从传统的“遥感地球”转型为“管理低空”,以基础设施建设者的身份,重塑低空经济的产业格局。

无人系统任务管理平台

从“天上看地”到“城市上空”:中科星图的战略转型

中科星图自2006年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遥感数据处理、地理信息平台和数字地球建设,是名副其实的空天信息领域的“国家队”。那么,这家企业为何会将目光投向“城市上空”?

这并非简单的转型,而是一种战略延伸。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离不开高精度、高时效的空间数据、空域建模和飞行调度能力。而这些,恰恰是中科星图所擅长的领域。通过天基遥感、空天网格计算、数字孪生等技术,中科星图能够为低空场景提供厘米级精度建图、秒级运算和全域感知,从而支撑无人机领航、航线规划和安全避障等关键应用。

此外,国家政策的持续利好也极大地提振了产业信心。自2024年以来,多个省份已设立低空经济发展试点。对于像中科星图这样的央企科技公司而言,其在政企协同和全国落地方面的能力,无疑成为了稀缺资源。

在7月8日的空天信息大会上,中科星图与包括河南省南阳市人民政府、成都锦江经开区、海口市龙华区、南昌市红谷滩区等15家低空经济示范区签署合作协议,进一步扩大了低空经济应用在全国范围内的试点落地。

正如中科星图董事长许光銮在大会上所强调的:“从空天信息到空天治理,融合才是未来。”

三大平台:构建低空经济的“新地基”

在本次大会的展区,中科星图展示了其“星图低空云”体系下的三大核心平台,几乎涵盖了低空经济的所有关键基础能力。

中科星图低空产品体系

首先是空域管理平台,其核心在于打造一个“看得见、管得住”的天空地图。中科星图基于自主研发的GeoSOT和G-DGGS空域网格剖分技术,构建了一张支持厘米级精度的“数字天空”。这张地图不仅包含了传统地图上的楼宇、电力塔、地形障碍等元素,还整合了气象、电磁、飞行轨迹等实时数据。

通过该平台,管理部门可以实现空域的三维划设、飞行计划审批、空中冲突预警和实时航迹追踪,真正将“看不见、管不了”的低空资源转变为可调度、可评估、可追责的“经济空间”。

其次是飞行服务平台。低空经济的主力是无人机,但“让它飞”只是第一步,“飞得好”、“飞得稳”、“飞得安全”才是关键。

中科星图将无人机视为自身空天数据服务的“落地终端”,通过与无人机制造厂商、城市应用单位合作,提供飞行前的路径规划、任务管理,飞行中的实时管控与智能避障,以及飞行后的数据回传与分析服务。

在展会现场,中科星图展示了多个垂直场景的解决方案,如电力巡检、水利检测、物流配送与城市交通治理等。这些方案均以无人机+空天数据为基础,构建起一整套闭环作业链。

以电力巡检为例,过去需要大量工人进行高空作业,不仅费时费力,而且非常危险。而基于中科星图的无人系统管理平台,只需规划好路线,无人车即可携带作业无人机智能驾驶至指定位置,并释放无人机完成巡检工作。这不仅更加安全、高效,而且大大降低了成本。

最后是空中交通规划平台。未来的低空领域不仅有无人机,还可能出现无人车等低空飞行器。虽然eVTOL等城市级空中交通工具尚处于早期阶段,但空中交通的规划能力必须提前具备。

中科星图基于其数字孪生平台,构建了“低空运行仿真沙盘”,可以实现起降点选址、航线规划、通导设施布设、运行效能评估等多种仿真模拟,并可支持500+架飞行器同时推演飞行路径、避障情况和航线热力图。这为未来城市空中交通的调度、容量预测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底层支撑。

低空经济落地场景

低空经济的未来:基础设施决定竞争格局

低空经济发展的红利窗口已经开启。

在政策层面,从《“十四五”通用航空发展专项规划》到地方低空经济示范区的设立,一张全国低空运行网络正在铺开。在技术层面,5G、北斗、AI、边缘计算共同构成了飞行器运行的“新基建”。

但要真正释放低空经济的产业潜能,最核心的仍然是底层基础设施的标准化与规模化。

无论是空域划设、数据感知,还是运行监管、事权协同,都需要强有力的技术平台与跨层级协同机制。中科星图目前已与20余家政府单位合作,打造了超过30个城市的“样板间”。

从遥感地球到布局低空,从中科星图的路径反映了中国科技企业的一种典型逻辑:在政策红利和技术能力的交汇点上,寻找“基础设施型”的切入口。

低空经济仍处于快速变化的早期阶段,技术、政策、标准与社会认知尚未统一。但可以预见,在“数据+算力+治理”成为城市竞争力底层要素的今天,谁能率先建立起“能飞、能管、能服务”的低空新基建,谁就将掌握这一蓝海的未来主航道。

而在这场竞速中,中科星图已经出发。

低空经济发展趋势展望

  1. 技术融合加速:低空经济的发展将进一步融合5G、北斗导航、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多种技术,实现更高效、更安全的低空飞行和运营管理。
  2. 应用场景多元化:低空经济将在物流配送、城市交通、应急救援、环境监测、农业植保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
  3.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政府将进一步完善低空空域管理制度,出台更多支持低空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企业参与。
  4. 安全监管体系完善:随着低空飞行活动的增加,安全监管将成为重要议题。相关部门将加强对低空飞行器的监管,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确保低空飞行的安全可靠。
  5. 基础设施建设提速:低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持。未来,将加快建设低空飞行服务站、通信基站、充电桩等基础设施,为低空飞行提供保障。
  6. 标准化体系逐步建立:为促进低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标准化体系,包括飞行器标准、运营标准、安全标准等,以规范市场行为,提高行业竞争力。
  7. 产业生态日益完善:低空经济将吸引更多企业进入,形成包括飞行器制造、运营服务、技术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促进产业生态的繁荣发展。
  8. 国际合作加强:低空经济是一个全球性的发展趋势,各国将加强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市场准入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动低空经济的发展。

总之,低空经济作为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在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共同推动下,低空经济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低空经济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尽管低空经济前景广阔,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以下是一些主要挑战及相应的应对策略:

  1. 空域管理难题

    • 挑战:空域资源紧张,空域管理体制不完善,限制了低空飞行的自由度和灵活性。
    • 应对策略
      • 优化空域管理制度,简化审批流程,提高空域利用效率。
      • 推行空域分类管理,根据不同类型飞行活动的需求,划分不同类型的空域。
      • 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如ADS-B、无人机识别技术等,实现对低空空域的实时监控和管理。
  2. 安全风险问题

    • 挑战:低空飞行安全风险高,包括飞行器故障、操作失误、环境干扰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 应对策略
      • 加强飞行器质量监管,提高飞行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 强化飞行员培训,提高飞行员的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
      • 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包括飞行计划审批、飞行监控、应急处置等环节。
      • 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如智能避障系统、自动驾驶系统等,提高飞行的安全性。
  3. 技术瓶颈制约

    • 挑战:低空飞行技术仍存在一些瓶颈,如飞行器续航能力不足、载重能力有限、抗干扰能力不强等,限制了低空经济的应用范围和发展潜力。
    • 应对策略
      •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突破低空飞行技术瓶颈。
      • 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开发更先进、更可靠的低空飞行器和相关设备。
      • 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
  4. 基础设施滞后

    • 挑战: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如飞行服务站、通信基站、充电桩等,难以满足低空飞行的需求。
    • 应对策略
      • 加快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网络。
      •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
      • 利用现有基础设施资源,进行改造和升级,提高利用效率。
  5. 标准规范缺失

    • 挑战:低空经济相关标准规范缺失,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运营标准、安全标准等,不利于市场规范和行业发展。
    • 应对策略
      • 加快制定低空经济相关标准规范,完善标准体系。
      • 借鉴国际先进标准,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空经济标准。
      • 加强标准宣贯和实施,提高标准的执行力度。
  6. 社会认知不足

    • 挑战:社会对低空经济的认知不足,存在安全担忧、噪音扰民等负面印象,影响了低空经济的推广和应用。
    • 应对策略
      • 加强宣传引导,提高社会对低空经济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 公开低空经济发展信息,增加透明度,消除公众疑虑。
      • 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低空飞行对环境和居民的影响。

通过积极应对以上挑战,可以为低空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推动其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