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et:Perplexity 的 200 美元 AI 浏览器,能否重新定义上网方式?

1

在互联网的浩瀚星空中,浏览器作为我们探索数字世界的门户,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最初的 Netscape Navigator 到如今的 Chrome、Safari,浏览器不断进化,为我们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上网体验。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浏览器似乎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一个名为 Comet 的 AI 浏览器,正试图重新定义我们与互联网的交互方式,引领一场关于“上网”的深刻变革。

Comet 并非横空出世。在此之前,Arc 浏览器以其创新的交互设计引发关注,Opera Neon 则展现了 AI 代理的强大能力。甚至有传闻称,OpenAI 也在秘密研发自己的浏览器。这些行业巨头的纷纷入局,预示着 AI 浏览器领域的竞争将愈发激烈。

而 Comet,正是由 AI 搜索引擎 Perplexity 推出的一款“AI Agent 原生”浏览器。这款浏览器目前仅面向 Perplexity Max 订阅用户和受邀用户开放,每月订阅费用高达 200 美元。尽管如此,Comet 依然凭借其独特的理念和功能,吸引了众多目光。

Perplexity CEO Aravind Srinivas 对 Comet 寄予厚望,他表示 Comet 的目标是“放大我们的智能”,让互联网真正发挥其潜力。Comet 的核心理念是“从浏览到思考”,旨在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信息。

那么,Comet 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它与传统的浏览器,以及其他集成了 AI 功能的浏览器相比,又有哪些优势?Perplexity 又能否凭借 Comet,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再创辉煌?

要理解 Comet 的雄心壮志,首先需要了解 Perplexity 对 AI Agent 浏览器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传统的浏览器主要解决的是“访问信息”的问题,而 Comet 则试图解决“理解和运用信息”的难题。Comet 认为,传统浏览器的最大问题在于,每个标签页都是一个独立的信息孤岛,用户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不同页面之间切换、整理信息。

Comet 的解决方案是将这些信息孤岛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拥有统一智能的大陆。因此,Comet 的界面设计与传统的浏览器截然不同,它更像是一个智能手机的桌面,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布置各种应用。

传统浏览器就像一座由无数个独立房间组成的庞大建筑,每个房间都存放着不同的信息,用户需要亲自跑遍每个房间去收集和整理。而 Comet 则试图将这座建筑改造成一个拥有统一中枢神经系统的智能体,用户只需要站在大厅里下达指令,这个智能体就会为你跑遍所有房间,带回你想要的一切。这是一种从“空间管理”到“智能委托”的范式转移。

Comet 实现其宏大愿景的核心武器,是位于侧边栏的 Comet 助手(Comet Assistant)。Comet 助手的魔力,源于两大能力的深度融合:一是超越单一页面的“情境感知”,二是化信息为行动的“代理执行”。

这种体验不同于以往依赖单一网页信息读取实现 AI 效果的 AI 浏览器,Comet 的这一能力,有潜力进一步改变我们处理复杂信息流的方式。

想象一下,你正在为购买一台新相机做功课。你的浏览器里打开了若干个标签页:电商网站的商品页面、专业摄影网站的深度评测、YouTube 上的上手视频、一篇对比它与竞品的博客文章,以及一个论坛里关于它缺点的讨论帖。在传统工作流中,这势必是一场在不同页面间反复横跳、用大脑或笔记本来记录对比的艰苦战斗。

但在 Comet 中,这个流程被彻底重构了。

你可以直接向助手提问:“根据我打开的这几个页面,全面总结一下这款相机的优缺点。特别是,它和另一款竞品相比,在视频功能和操控性上各有什么不同?将结果用表格呈现。另外,那篇论坛帖子里用户抱怨的低光画质问题,专业评测网站是怎么看的?”

Comet 助手此时扮演的,是一个顶级的专业助理角色。它能迅速阅读、理解所有页面的内容,包括视频字幕和论坛讨论,然后为你生成一份结构清晰、综合了各方观点的深度报告。这就是“情境感知”的力量,它将孤立的标签页整合为了一个统一的、动态的“浏览会话(Browse Session)”,这个会话就是它的记忆和工作空间。

这种能力不止于消费研究,真正大展身手的场合在于更加复杂的专业知识研究类工作。

假如你正在撰写一份市场分析报告,你的标签页里有一份 PDF 行业研究、一个 Google Sheet 数据表格和你的 Google Docs 报告草稿。你可以直接对 Comet 下达一系列连续 Agent 指令:“从那份 PDF 的第三章中,提取所有关于市场规模和增长率的关键数据,然后填充到我打开的 Google Docs 文稿中,生成三个核心的战略建议要点。”

在这条连续系列命令中,Comet Assistant 能在生成对应的内容之后,以一种 AI Agent 的方式,帮我以正确的排版填充这份在线文档。

你当然也可以对它提进一步的要求:微调格式、进一步丰富细节,甚至是让它直接帮你想一个标题自动修改。

为了获取到更加无缝衔接的体验,Comet 还会问你索取对应的日程与邮件读取权限,以便获得更加个人化的 Agent 辅助服务。

除此之外,AI Agent 也是 Perplexity 在 Comet 中加入的重要能力,Comet 允许 AI agent 直接在本地浏览器执行任务(如批量网页操作、自动化表单、跨平台操作等),无需依赖云端虚拟环境,流程流畅且无需重复登录。

你可以直接向它提起需求,Comet 就能自动理解并打开对应的网站,帮你修改个人信息,这就是一开始 Comet 为什么要索取不少敏感账号权限的原因——但你并不用担心数据泄露的风险,因为这些网页信息编辑操作都是基于本地处理运行。

在这里,Comet 已经超越了信息的整合者,化身为工作流的执行者。它不仅帮你“看”,还帮你“做”。

Perplexity Comet 最大卖点在于真正做到浏览器级自动化与深度 AI 集成,让“让 AI 真正替你上网、做事”成为新一代生产力工具的现实可用场景。

从实际体验上来讲,Comet 可以说是目前体验最完善的 AI Agent 浏览器之一,也是继 Arc 之后,又一次让我产生“将默认浏览器从 Chrome 切换过来”想法的浏览器。但这真的就意味着 Comet 能在 AI 浏览器的浪潮中最终存活下来吗?

面对 AI 浪潮,市面上的浏览器产品实际上选择了三条截然不同的演化路径。Comet 的选择,决定了它的独特定位,也预示了它将面临的挑战。

最普遍和保守的路径,可以称之为“工具增强派”。以集成了 Gemini 的 Chrome 和集成了 Copilot 的 Edge 为代表,它们的核心逻辑是“浏览器 + AI”。AI 作为一个强大的新功能被集成进来,让你可以更方便地总结网页、润色文字。这很有用,但浏览器的基本形态和用户的使用习惯并未改变,AI 只是一个更好用的新工具。

更进一步的,是“代理执行派”。以一些探索性项目为代表,它们让 AI 能够根据用户的模糊意图,更主动地去操作浏览器,甚至在云端为用户生成报告或应用。在这里,AI 的角色从“工具”升级到了“初级助理”,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性。

而 Comet 所选择的,是第三条,也是最激进、最富想象力的道路——“环境重构派”。这条路上的探索者认为,在 AI 时代,AI 不应只是浏览器的一个功能,浏览器本身就应该是一个 AI 环境。它们的目标是彻底重新定义浏览器的形态,将割裂的网页信息流,统一成连续的、可对话的、智能的交互环境。

Perplexity 认为,随着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 AI 聊天机器人来获取信息,传统的搜索和浏览模式正在发生改变。Comet 旨在抓住这一趋势,通过提供更高效、更智能的 AI 驱动体验来吸引用户。

因此,Comet 坚定地选择成为“环境重构派”,这意味着它对用户的期望,不仅仅是“使用”它,更是“栖息”于其中。它希望用户能改变自己使用互联网的方式,将浏览器视为一个可以深度对话、可以全权委托任务的“思考伙伴”,而不仅仅是一个被动展示信息的窗口。

然而,选择最激进的道路,也意味着将直面最陡峭的悬崖。

Comet 的发布并非一帆风顺,其策略与理念,都让它陷入了创新者典型的窘境之中。

首先是引发了巨大争议的发布策略。目前,Comet 的体验资格,仅对每月支付高达 200 美元的 Perplexity Max 订阅用户开放。这让大量每月支付 20 美元、作为其核心支持者的 Pro 用户感到了极大的失望甚至“被背叛”。

一位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评论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完全的情绪过山车……我们以为 Pro 会是下一个。”虽然 Perplexity 官方承诺 Comet 在未来最终会对所有用户免费,但这道“200 美元的门票”无疑在早期给它贴上了“精英主义”和“脱离群众”的标签,极大地限制了目前的口碑传播和早期用户生态的建立。

而比价格争议更深层次的,是关于用户习惯的巨大挑战。The Browser Company 在复盘其广受好评的 Arc 浏览器时,曾坦诚地承认,Arc 之所以酷炫但未能实现大规模普及,核心原因在于它“太不同了,有太多新东西要学习,而回报太少”。

这便是 AI 浏览器界人人闻之色变的“Arc 的教训”——它精准地指出了所有“重构派”产品面临的核心矛盾:做得太保守,用户没有理由放弃成熟的 Chrome 生态;做得太激进,用户则可能因为过高的学习成本,在真正体验到其价值之前就已放弃。

Comet 正是这个矛盾的化身。它所提供的“会话式”浏览体验,虽然对某些用户来说可能意味着效率的指数级飞跃,但对于绝大多数习惯了 Ctrl+T(新建标签页)、Ctrl+W(关闭标签页)和在标签页间跳跃的用户而言,无异于要求他们学习一种全新的“语言”。Comet 必须用无可辩驳的、远超现有工具的价值,来证明这种学习是值得的。

在 AI 已经如水和电一般渗透到数字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我们用了二十多年的浏览器,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它应该是一个集成更多 AI 功能的、更智能的工具?还是一个能彻底解放我们大脑、重塑信息关系的全新数字环境?

Perplexity 用 Comet 给出了他们的答案:浏览器应该是一个能够“重新定义人与信息的关系”的思考伙伴。从技术基础来看,Comet 基于开源的 Chromium 项目开发,这意味着它天生就能兼容绝大多数 Chrome 扩展,保证了基础体验的稳定性和生态的延续性。这像是它为自己激进的革命理想,上的一道现实主义的“保险”。

但 Comet 的核心价值,绝不在于它对过去的兼容,而在于它对未来的定义。它所展现的,是下一代互联网入口的清晰雏形:一个前台交互简洁优雅,后台则由强大的 AI 理解上下文、串联信息、并能主动执行任务的智能环境。

Comet 的问世,与其说是一个产品的最终发布,不如说是一次大胆的、向整个行业和所有用户发出的未来提问。

这条路能否走通,不仅取决于 Perplexity 自身的技术迭代速度和商业策略,更取决于我们——每一个被“标签页地狱”所困的用户——是否已经准备好,去迎接、去学习、去适应这种全新的信息交互方式。它就在那里,像一个来自未来的邀请。而我们是否愿意奋力一跃,去拥抱那个全新的世界,将决定这场宏大的浏览器革命,最终的走向。

Comet 浏览器本身,Comet 这个单词最常见的含义是名词,指代天文学上的彗星。

或许说明 Perplexity 希望这款浏览器能像一颗新星一样,在竞争激烈的浏览器市场中迅速崛起并受到瞩目。

但它也会像彗星一样“转瞬即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