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百川智能的创始人王小川正以其独特的视角,重新定义AI的未来。他从一个被外界寄予厚望的“学霸”,华丽转身为AI医疗领域的先行者,致力于解开“为人类造医生,为生命建模型”这一宏大命题。百川智能的战略调整,不仅是其自身的一次深刻蜕变,更是中国AI产业在喧嚣过后,走向深耕垂直应用领域的一个缩影。
探寻AI的深度应用:从智能高度到场景深度
AI的发展路径正从追求纯粹的“智能高度”转向更注重“应用的深度”。过往,业界热衷于模型的跑分与参数对比,而今,像AI编程(AI coding)和AI医疗等垂直领域的突破,正展现出更为实际的应用价值和商业潜力。以Anthropic为代表的企业,选择将代码作为AI发展的核心,这不仅是一种高级语言,更是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关键路径,因为它能够让智能体自动运行,解决万千问题。这种从语言到代码的演进,本质上是智力从常识理解迈向征服理科与工科的必经之路。
与此同时,医疗领域对AI的期待也与日俱增。OpenAI近期在产品发布及开源模型中反复强调医疗健康的重要性,甚至邀请癌症患者为其模型背书,这都预示着医疗将成为AI无法回避的战略高地。与美国AI企业动辄百亿美金的融资和高额年化经常性收入(ARR)相比,国内大模型企业目前仍处于围绕基准测试(Benchmark)和参数的“模型内卷”阶段,这导致了在商业底气上的差异。然而,这种差距也促使国内企业更加聚焦,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独特路径。
百川智能的战略聚焦:回归初心,定义“自己的命题”
2023年,百川智能曾经历快速扩张,团队一度达到450人,并在模型研发、商业化和医疗等多个方向并行探索。然而,这种速度也带来了“思想无法统一”的后遗症,内部甚至自嘲分裂成“三个公司”。面对外界的期待和市场的狂热,王小川坦言曾有“迎合”之举,偏离了内心真正热爱的方向。他深刻反思,意识到真正的斗争不是与环境,而是与自己内心。
今年4月起,百川智能启动了大刀阔斧的调整,团队精简至不足200人,管理层级大幅压缩,实现了扁平化管理,团队“压强”反而随之提升。这次调整的核心,正是回归创业初心——“为人类造医生,为生命建模型”。王小川认为,只有当公司真正成为一家“有自己命题的公司”,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他强调,如果企业志在长期发展并产生系统性影响力,那么在模型层面的自主积累不可或缺。而对于百川,这意味着将资源与精力聚焦于医疗领域,不再在“公共题库”中打转。
Baichuan-M2:医疗AI领域的破局者
百川智能近期发布的医疗大模型Baichuan-M2,展现了其战略聚焦后的强大实力。该模型在多个评测维度上,其性能超越了OpenAI新近发布的开源模型,甚至在闭源领域也仅次于GPT-5,特别是在Health-Bench(Hard模式)评测集上得分更是领先。Baichuan-M2的开源,不仅是对百川自身实力的透明化展示,更是为中国AI创新生态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旨在推动国内在医疗AI这一关键领域整体追赶世界顶尖水平。
M2的发布,标志着百川战略重心从“全线出击”转向“聚焦医疗”后的首次正式亮相。未来,百川将清晰规划三条产品线:基础模型、医生端产品和大众端产品。通用模型在医疗领域的强大表现固然令人瞩目,但专业模型在垂直领域超越通用模型的潜力依然巨大。医疗知识体系复杂且独特,不仅包含严谨的逻辑推理,更融合了大量医学认知、政策法规和临床指南。这些复杂性使得通用模型难以完全覆盖,为专业模型提供了独特的发展空间。
“造医生”的复杂挑战与独特优势
“造医生”的目标,远比单纯追求“智能高度”更为复杂,因为它叠加了多重严苛的约束与目标。当前模型普遍缺乏“提问”能力,其核心在于“解题思路”而非主动探究。在医疗领域,减少“幻觉”尤为重要,模型必须精准、可靠地调用外部知识库支持每一个判断,确保“循证医学”的严谨性。
此外,一个“好医生”不仅要有记忆力记住病史,还要懂得如何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融入人文关怀。这些是通用模型在设计时通常不会深入思考的问题。因此,百川的路径是在底层死磕“提问”与“循证”,在应用层则赋予模型更好的记忆和对关系的理解。这涵盖了一个全链路的工程,不仅要求底层模型更优,更要在其上叠加厚重的应用层开发,以交付真正“可用”的产品,这恰是通用模型公司所缺乏的。
AI家庭医生:比无人驾驶更早到来的未来
王小川大胆预测,AI驱动的私人家庭医生将比无人驾驶更早到来。他认为,无人驾驶并非绝对刚需,且存在“人机协同”的挑战,系统失灵时留给人的反应时间极短。相比之下,医疗场景的刚需性更强,且AI医生与人类医生可以形成高效、安全的协作分工,尤其是在不直接涉及开具处方的院外场景,AI医生甚至可以独立工作。
他进一步提出了“造医生”的分层新思考,不仅从机器能力(L1-L5)划分,更引入了“场景”(院内/院外)和“关系”(与患者、家属沟通)两个维度。院外场景就像是“低速无人驾驶”,市场空间广阔,辅助价值巨大;而“关系”维度则强调了医疗决策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百川智能的目标是“造医生”,而非简单的“健康顾问”。他们认为,将AI医生做成一个APP,用户潜意识里不会将其视为“人”。真正的医生形态,应包含医患关系和使用习惯的一致性。百川将首先进入医院体系获取专业认同与背书,随后在明年将服务直接推向C端消费者,致力于让AI家庭医生直达用户和家庭,而非仅仅嵌入医院的某个流程体系,从而在AI医疗领域开辟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