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进化加速:世界大会揭示通用智能的五大挑战与三大机遇

0

今年的世界机器人大会再次成为全球科技界瞩目的焦点。展馆内摩肩接踵的人潮,以及随处可见的各类机器人,无不彰显着这个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加速发展。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机器人表现出更强的交互意愿和更真实的场景探索,尽管伴随着不少“翻车”瞬间,但正是这种敢于暴露不完善之处的自信,折射出行业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这股活力,使得人们对一个暂时尚显“笨拙”的机器人,却抱持着对“狂奔”未来的无限期待。

进化加速:核心能力的多点突破

机器人,尤其是双足人形机器人领域,正以惊人的速度迭代其核心“两翼”能力:运动控制与灵巧泛化操作。

首先是双足人形机器人的运动能力。在过去两年间,人形机器人已从少数几家能稳定行走,发展到如今能完成高动态的舞蹈、武术乃至搏击对抗。例如,宇树机器人展示出其一流的运动控制能力,现场的搏击演示令人印象深刻。与此同时,众擎机器人在拟人动作方面表现卓越,其舞蹈动作的流畅度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逐际动力新发布的LimX Oli人形机器人,也成功完成了多种步态和高动态表演,展现了人形结构在复杂运动中的潜力。这些进步并非孤例,松延动力等企业也展示了高难度体操动作,共同推动了人形机器人在本体控制和平衡算法上的质变。

其次,机器人的灵巧泛化操作能力亦在迅速提升。以往机器人能完成特定小球的抓取已属不易,而如今,行业已将目标指向了柔性物体的操作。这标志着从“会抓”向“会用”的关键跨越。柔性物体,如衣物或被褥,因其无定形、易形变的特性,对机器人的感知、理解和实时调整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能够稳定并预测其形变,是机器人融入家庭和服务场景的必经之路。例如,星海图公司展示了拉被子演示,机器人能够自主推理并成功拉开被角,多次随机重复均告成功,体现了在复杂居家环境中的实用潜力。自变量公司则展示了全程柔性物体操作的制香囊过程,进一步验证了机器人在非结构化任务中的精细操作能力。

此外,新玩家的持续涌入也为行业注入了更多可能性。长期专注于服务机器人的擎朗智能,也推出了双足机器人,并计划在酒店等其熟悉的场景中落地应用。擎朗CEO李通指出,双足研发的技术壁垒已不再高企,这表明行业生态正日益成熟,更多企业看到机遇便能快速入局。源源不断的资本注入,也为这场关于进化的“豪赌”提供了充足的燃料,确保了机器人技术能够以当前令人眩目的速度持续狂奔。

落地之困与破局之道:情绪价值与场景深耕

尽管技术进步令人振奋,但“这机器人能落地吗?”依然是展会现场最常被提及的问题。一个略显尴尬的现状是,在当下,许多人形机器人仍被视为“无用”——其总出货量尚处于较低水平,多数公司的年出货目标仅在数百台。对此,宇树CEO王兴兴坦言,当前双足机器人的主要价值在于提供“情绪价值”,即其技术展示和概念普及意义大于实际的生产力输出,这是一种“Why not?”(为何不呢?)的逻辑——先成熟的技术便优先发展。

对于长着两只手的操作型机器人而言,则面临着“有用之难”的困境。宏大的场景叙事,如工厂自动化、智慧零售、酒店服务等,虽描绘了美好蓝图,但现实中技术仍有待成熟。一方面,机器人的“大脑”——即其AI模型——尚不够聪明,多数模型只能完成孤立的动作,难以在真实复杂场景中实现多任务的泛化操作。另一方面,灵巧操作本身仍是巨大的瓶颈,需要数据、硬件、算法等多方面技术同步进步。业界普遍认可的VLA(视觉-语言-行为模型)路线,对高质量的操作数据有极高依赖,而数据采集本身又依赖高精度硬件的迭代,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循环。

为此,一些公司开始探索破局之道。例如,2025年成立的零次方公司,通过聚焦高质量数据采集,在成立之初便实现了200台的出货量。星尘智能则展示了其绳驱传动硬件,通过丝滑的结构设计,确保采集到“干净”的数据,进而训练出同样流畅的模型。在宏大场景短期内难以迅速落地的背景下,一些公司采取了巧妙的策略:通过演示刷马桶、收拾屋子等高难度任务来吸引眼球,但实际销售的并非家政机器人,而是面向科研机构的开发平台。这些演示如同精心设置的“诱饵”,旨在吸引最有购买力的客户,为“有用之难”的探索买单。

同时,也有众多企业选择在真实环境中“硬碰硬”,实地采集数据,寻找商业化的真正切入口。这些场景需要具备一定的泛化操作能力,以填补工业机械臂无法覆盖的空白;同时又需避开与人频繁接触、过高速度要求以及廉价人工极易替代的领域。尽管条件严苛,但在工厂上下料、服务业整理等细分环节,仍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无论是追求“无用之用”的情绪价值,还是探索“有用之难”的实际落地,行业对当前的“尴尬”似乎并不在意,因为每一家的出货量都在实实在在地增长,只要曲线持续上扬,技术持续进步,希望便始终存在。

长跑的逻辑:寸进亦是胜利

在今年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一个引人深思的悖论浮现:几乎所有机器人公司的CEO,在描绘未来宏伟蓝图时都充满不容置疑的乐观,但话锋一转,又会真诚地补充一句:“请给我们一些包容,成长不会那么快。”这种看似矛盾的姿态,恰好折射出公众对人形机器人认知的两极分化:要么顶礼膜拜,视为新纪元序章;要么嗤之以鼻,斥为昂贵玩具。行业内部也远未达成共识,VLA模型是否是通往通用智能的“奇点”,仍有待时间验证。

然而,在这充满矛盾、分歧与误解的喧嚣之中,行业内部那股不可动摇的信心,究竟源自何处?答案或许在于机器人产业所享有的独特特权:“寸进,亦是胜利。”与自动驾驶L5级别“要么完美,要么一无所有”的宿命不同,机器人技术每向前推进一毫米,都可能撬动一个高度细分的全新场景。即便这个场景仅能支撑一家企业多卖出几百台机器人,也足以提供活下去的燃料,支撑其奔赴下一场更艰难的战役。这种“分期兑现”的未来,正是资本愿意持续加注,并忍受更长周期投入的根本原因。

当然,耐心并非没有额度。在英伟达举办的一场论坛中,宇树的王兴兴预测行业每年至少翻一倍,而银河通用的王鹤则大胆预测每年翻十倍。从一倍到十倍,这道巨大的裂谷,诚实地度量了行业未来的不确定性。它意味着,没有人真正知道终点有多远,也没有人知道通往终点的确切路径。但他们唯一确信的是:在一个高速成长的行业中,速度,就是唯一的通行证和生存法则。未来的机器人,或将从今天看似笨拙的每一步中,狂奔出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