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的“生存之战”:版权诉讼潮如何重塑行业格局?

1

人工智能版权诉讼浪潮:行业的“生存之战”

当前,全球人工智能(AI)产业正面临一场史无前例的版权诉讼风暴,其中以针对AI公司Anthropic提起的集体诉讼尤为引人关注。这起案件不仅关乎Anthropic一家企业的命运,更被视为整个生成式AI(GenAI)行业未来走向的关键拐点。行业观察家和法律专家普遍认为,若此类集体诉讼得以广泛推行并胜诉,可能对尚处于萌芽阶段的AI产业造成毁灭性的财务打击,甚至可能重塑全球AI技术的竞争格局。

近期,Anthropic公司已向美国上诉法院提交请愿,旨在推翻地方法院此前提出的集体诉讼认证。该公司指出,地方法院法官在认证过程中未能进行“严谨的分析”,而是过度依赖其“50年”的个人经验,这使得潜在的700万索赔人所涉作品跨越百年出版史,每件作品可能触发高达15万美元的罚款,总计可能面临数千亿美元的巨额赔偿。Anthropic认为,如此巨大的潜在损失迫使其可能放弃行使合法抗辩权而选择庭外和解,这无疑将为未来所有涉及AI训练数据版权的诉讼设立一个危险的先例。该公司强调,一个地区法院的“错误”判决不应决定像Anthropic这样具有颠覆性潜力的GenAI公司的命运,更不应深度影响整个GenAI产业的未来发展。

AI快讯

行业组织对集体诉讼的强烈担忧

消费者技术协会(CTA)和计算机与通信行业协会(CCIA)等行业领军组织已联手支持Anthropic的上诉,共同向法院发出警告:地方法院错误的集体诉讼认证将对整个新兴AI产业乃至美国在全球技术领域的竞争力构成“巨大伤害”。这些组织坚信,允许版权集体诉讼在AI训练案例中盛行,将导致版权问题悬而未决,并助长索赔人寻求巨额和解的势头,最终扼杀对AI领域的投资。他们指出,这种潜在的巨额赔偿压力对Anthropic而言是“极度强制性的和解压力”,而正当生成式AI开始塑造全球经济轨迹之际,科技行业根本无法承受如此毁灭性的诉讼。如果诉讼通过对AI公司施加过高赔偿来阻碍投资,美国当前在AI发展中的全球领先地位恐将不保。

版权归属的复杂性与“孤儿作品”的挑战

行业团体与Anthropic一同指出,版权诉讼通常不适合采用集体诉讼形式,原因在于每位作者都必须独立证明其作品的所有权。值得注意的是,包括作者联盟、电子前沿基金会、美国图书馆协会等在内的多个作者、图书馆和数字权利倡导团体也支持Anthropic的上诉。他们以“谷歌图书”案为例,强调证明所有权绝非易事。在Anthropic一案中,这些倡导者批评地方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几乎是“仅凭封面判断”了涉案的700万本书籍,未对实际成员身份、书籍类型、作者、许可类型、权利人利益或其是否支持集体诉讼代表的立场进行有意义的调查。他们指出,法院忽视了“数十年的研究、国会的多项议案以及美国版权局的诸多研究”,这些研究均试图解决在海量书籍中确定权利归属的挑战。

现有法律框架的局限性与“合理使用”原则的再审视

地方法院似乎预设作者和出版商能够轻易“找到最佳方式”追回损失,但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例如,那些已经倒闭的出版商所涉书籍,其版权归属将变得扑朔迷离。此外,如果权利人只拥有一部分作品(如学术著作中的某个章节或插图),情况将更加复杂。法院甚至未考虑如何处理已故作者的作品,这些作品的权利可能分散于多个继承方。更棘手的是,大量“孤儿作品”的权利人根本无法识别,这使得解决所有权问题几乎成为不可能。如果集体诉讼继续推进,法院可能不得不进行“数百场迷你审判”来理清这些复杂问题。这意味着,在传统版权法的框架下,面对AI模型训练所需的庞大数据量,一对一的权利许可和纠纷解决方式显然是低效甚至不可行的。

此外,法院提出的通知方案要求索赔人自行通知其他潜在权利人,这被批评为不切实际。要知道,在谷歌图书案中,仅建立一个“图书权利登记处”来识别权利人就花费了谷歌3450万美元。这种松散的方式可能导致许多作者从未得知诉讼的存在,从而失去以更适合自身利益的方式提起诉讼的机会,这引发了对“正当程序”的严重担忧。一些作者与出版商之间在AI问题上本就存在分歧,这进一步加剧了案件的复杂性,因为法律权利人(通常是出版商)可能希望加入诉讼,而实际受益人(通常是作者)可能不愿。简而言之,尽管地方法院认为Anthropic下载所有书籍这一行为存在共同问题,但“没有实际途径以共同方式解决这些问题”。

AI快讯

本案对“合理使用”(Fair Use)原则的挑战尤为深刻。AI训练是否属于合理使用,是当前全球知识产权领域的核心争议之一。如果法院认定AI模型在训练过程中对受版权保护的作品的摄取构成侵权,而非转换性使用,那么将对AI行业的数据获取方式和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远影响。当前,AI行业迫切需要清晰的法律指引,以平衡创作者的合法权益与技术创新的活力。这种不确定性可能导致AI公司在选择训练数据时趋于保守,甚至将研发重心转移至对版权限制较少的司法管辖区。

展望未来:共建新秩序的紧迫性

这起案件的重要性非同寻常,它探讨了生成式AI技术使用受版权保护作品的合法性,而这项技术已被数亿研究人员、作者和其他用户所采用。地方法院仓促认证集体诉讼的决定被视为一种“死亡之钟”,意味着影响数百万作者与AI相关权利的重要问题可能永远无法得到充分解决。当前,摆在行业面前的挑战是如何在保护既有知识产权的同时,为AI时代的创新留下足够空间。这可能需要新的立法框架、更灵活的许可模式,甚至是技术与法律的深度融合,例如通过区块链技术追踪数据源、建立去中心化的版权登记系统或实施统一的集体许可机制,以确保创作者能够从AI的繁荣中获得公平回报。唯有如此,AI产业才能在合规与创新的双重驱动下,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