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相爱相杀”:马斯克与奥特曼的AI未来之争
近年来,人工智能(AI)领域风起云涌,而在这场变革的中心,两位极具影响力的科技领袖——OpenAI的CEO萨姆·奥特曼(Sam Altman)与xAI及特斯拉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恩怨情仇,如同其各自的商业帝国般引人注目。最初的合作奠定了他们复杂的友谊基础,但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商业利益的日益凸显,这份关系逐渐演变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法律战与舆论战。从最初的理念分歧,到如今公开在社交媒体X上针锋相对,他们之间的每一次交锋都牵动着AI行业的神经,也反映了在技术制高点竞争中,个人意志与商业策略的深层博弈。探究这场AI巨头间的复杂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智能时代下权力、利益与技术伦理的交织。
法律战升级:从马斯克的指控到OpenAI的反诉
这场高调的对峙并非始于偶然,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深刻的法律纠纷之上。马斯克在2024年提起诉讼,指控奥特曼和OpenAI背弃了其最初的非营利使命。他声称,自己曾因担忧人工智能的潜在风险而慷慨捐赠,并投入大量资源,以期OpenAI能为一个公共利益服务。然而,他认为奥特曼及其团队背弃了这些承诺,将OpenAI从一个旨在造福全人类的非营利组织,转变为一个追求商业利益的营利性实体,甚至“愚弄”了他,利用他的资金和人脉来获取技术优势,最终为个人谋取财富。这种控诉揭示了AI发展初期非营利模式与商业化压力之间的内在矛盾,也触及了科技公司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平衡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的根本问题。
作为对马斯克指控的回应,OpenAI在2025年初提出了强硬的反诉。OpenAI声称,马斯克在离开公司后,眼见OpenAI在没有他掌控的情况下依然取得了巨大成功,便无法忍受。因此,他启动了一场长达数年的“骚扰运动”,旨在削弱OpenAI的业务,为他自己创建的xAI扫清竞争障碍。这场运动被OpenAI描绘为一场“不合法”且“不懈”的攻势,包括但不限于散布负面言论、提出毫无根据的法律威胁、甚至策划虚假的收购要约。例如,OpenAI指控马斯克曾提出一个“虚假”的收购OpenAI的方案,其目的并非真正收购,而是为了获取OpenAI的机密信息,并以此抬高OpenAI的估值,进而损害其潜在投资者信心。这种策略不仅消耗了OpenAI的资源,也试图在市场中制造混乱,以利于xAI的崛起。法院已裁定,马斯克的初步诉讼将先行审理,这使得双方的法律攻防战将持续至2026年,预示着未来几年内,AI领域的这场“世纪之战”仍将高潮迭起。
社交平台上的“明枪暗箭”:从排名到“骗子”的指控
法律战的硝烟弥漫在线下,而在线上,社交平台X(前身为Twitter)则成为了马斯克与奥特曼公开交锋的另一个主战场。最近的导火索是马斯克威胁起诉苹果公司,声称App Store的排名存在偏见,导致ChatGPT的排名高于他的Grok,这“构成明显的反垄断违法行为”。这一言论迅速引发奥特曼的回应。奥特曼讽刺马斯克的指控“非凡”,反过来质疑马斯克是否也曾操纵X平台,以牺牲竞争对手为代价来提升自己的公司。他甚至大胆向马斯克发出挑战:“你是否会签署一份宣誓书,声明你从未以伤害竞争对手或帮助你自己的公司的方式指示X算法进行更改?如果会,我将道歉。”
这番公开的对话不仅仅是口水战,它反映了两位科技巨头在公共形象和舆论引导上的激烈较量。马斯克素来以其在X上的直言不讳乃至“巨魔”风格著称,他善于利用这个平台放大自己的声音,攻击竞争对手。然而,奥特曼此次的回应显得更为强硬和直接,这标志着他可能正在改变以往对马斯克较为克制的态度,选择正面迎击。社交媒体作为信息传播和影响力塑造的关键场域,其上的每一次互动,都可能成为影响公众认知和投资者情绪的重要事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场社交媒体上的“明枪暗箭”,是线下法律战和商业竞争的延伸,也使得这场AI领域的“战争”更具戏剧性。
恩怨情仇:从共同愿景到分道扬镳
要理解马斯克与奥特曼的复杂关系,必须回溯到2015年,OpenAI的创立之初。当时,两人都对人工智能的未来,特别是其潜在的“存在性风险”深感忧虑。马斯克尤其担心像谷歌这样的私营公司可能会将AI技术完全商业化,而非将其用于公共利益。在这样的共识下,他们共同构想了一个非营利性质的AI研究机构——OpenAI,旨在确保通用人工智能(AGI)能够安全地发展,并造福全人类。然而,这份看似坚不可摧的友谊和共同愿景,很快在实践中遭遇了理念的碰撞。
首次分歧:非营利与盈利模式的理念冲突
OpenAI成立仅六个月,最初的分歧便浮出水面。奥特曼坚持OpenAI应保持非营利组织的形态,而马斯克则认为这种模式“并非最优”。尽管马斯克最终接受了非营利结构,并担任OpenAI董事会的联合主席,但这种对组织形态的根本性看法差异,为未来的分裂埋下了伏笔。这种担忧反映了早期AI开发领域对单一巨头垄断的普遍焦虑,以及非营利模式在平衡技术进步与公共利益之间的理想化尝试。然而,随着AI研究成本的飙升,纯粹的非营利模式在资金和资源上的限制,很快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
商业化路线的碰撞
到了2016年,当奥特曼与微软达成一项协议,以“大幅折扣”向OpenAI提供计算资源时,马斯克的抵触情绪再次爆发。他认为,这项协议以“非营利组织需公开推广微软产品”为条件,本质上是一种“营销策略”,甚至让他感到“恶心”。这进一步凸显了马斯克对AI商业化和与大公司合作的警惕,而奥特曼则可能更倾向于通过与现有巨头合作来获取必要的资源,以推动AI研究。
控制权之争与马斯克的离去
2017年,OpenAI开始考虑进行组织结构调整,允许支持者不仅仅是捐赠,还能进行投资。马斯克此时提出了一个更为大胆的要求:他希望拥有新成立的营利性实体的“独家控制权”,并担任CEO。然而,奥特曼及其他创始人坚决拒绝了这种他们称之为“AGI独裁”的提议,不愿让OpenAI由马斯克一人主导。马斯克对此“勃然大怒”,甚至威胁要离开OpenAI,他认为自己是在“愚蠢地为你们创立一家初创公司提供免费资金”。
在与OpenAI彻底决裂之前,马斯克还提出了一个将OpenAI出售给特斯拉的想法,以便OpenAI能够利用特斯拉作为“摇钱树”。然而,这一提议也因奥特曼等创始人对马斯克控制权的担忧而被拒绝。最终,马斯克在2018年与OpenAI分道扬镳,尽管表面上“吵闹但相对友好”,但彼此间的裂痕已深。在马斯克看来,奥特曼等人曾提出一系列“快速致富”的方案,例如发行加密货币,这让他担忧会损害OpenAI的信誉。这种分歧不仅是战略上的,更是对AI未来发展路径和商业伦理的深层考量。
ChatGPT面世后的“全面战争”
2019年,奥特曼出任OpenAI的CEO,并创建了一个带有“利润上限”的实体,这在马斯克看来是“可疑”的。尽管马斯克此后依然向OpenAI捐赠,并要求奥特曼澄清他与OpenAI营利部门的“无经济利益关系”,但真正的“全面战争”在ChatGPT于2022年11月发布后才正式拉开帷幕。ChatGPT的横空出世,彻底改变了AI行业的格局,也激化了马斯克与OpenAI之间的矛盾。
从“无关紧要”到“危险”的转变
最初,马斯克曾预言OpenAI“无关紧要”,必将失败。然而,在ChatGPT取得巨大成功后,他的立场迅速转变,开始对生成式AI的发展发出警报,呼吁暂停其发展六个月。他特别指出,任何“比OpenAI刚刚发布的GPT-4更先进的模型”都可能对社会和人类构成“深远的风险”,这被OpenAI解读为马斯克旨在“特别暂停OpenAI的开发”的一种策略。这种前后矛盾的态度,暴露了马斯克在AI领域从轻视到警惕,再到试图控制其发展节奏的复杂心态。
秘密创立xAI与法律、媒体攻势
在公开呼吁暂停AI开发的同时,马斯克却在2023年3月“悄悄地”组建了自己的AI公司xAI,并未对外公布。当暂停AI开发的努力未能奏效后,马斯克便开始采取更为激进的策略。他通过自己的律师向OpenAI提出要求,希望“获取OpenAI的机密和商业敏感的内部文件”,声称是为了“确保OpenAI没有被微软利用或腐蚀”。然而,仅仅两周后,他便在电视上公开暗示OpenAI与微软的合作“不当”。
2023年7月,马斯克正式宣布xAI成立,这标志着他与OpenAI的竞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此后,马斯克进一步深化了他的“骚扰运动”,不仅利用法院,还通过精心策划的媒体宣传,以及他自己拥有的社交媒体平台X,对OpenAI进行持续攻击。他利用自己的巨大影响力,试图在公众舆论中削弱OpenAI的公信力,并为xAI在AI市场的立足创造有利条件。这种策略不仅反映了马斯克对AI领域竞争的强烈企图心,也揭示了在科技巨头竞争中,舆论战和法律战往往是同步进行的。
X平台攻势:“纸牌屋”到“数字弗兰肯斯坦”
随着OpenAI的成功不断累积,马斯克在X平台上的攻击也日趋升级。在2024年提起诉讼后,他向自己拥有2.24亿粉丝的X平台广播,称OpenAI是“一个纸牌屋”。他还向加利福尼亚州和特拉华州的检察长施压,要求他们“强制”OpenAI“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拍卖其资产”,以造福马斯克及其关联公司。到了2024年,马斯克对X平台的攻击更是“超级充电”,他用“数字弗兰肯斯坦的怪物”、“谎言”、“邪恶”和“彻头彻尾的骗局”等词语来形容OpenAI及其领导层。
这些攻击最终在2025年马斯克“虚假收购”OpenAI的尝试中达到顶峰。OpenAI声称,马斯克的一位盟友罗恩·巴伦(Ron Baron)曾在CNBC上承认,这次“收购提议”并非真的要购买OpenAI的资产,而是为了“获取信息”并“进入OpenAI的内部”。这不仅仅是一场商业策略的博弈,更暴露了在AI这样新兴且充满巨大潜力的领域,竞争者之间可能采取的非常规手段,以及对市场认知和投资者信心的操纵企图。OpenAI表示,马斯克滥用的策略和误导公众的努力,已经对OpenAI的业务和使命造成了损害,使其背负了额外的成本。
奥特曼的反击与未来展望
面对马斯克连绵不绝的攻击,奥特曼的态度正在从过去的谨慎变得日益强硬。早些时候,奥特曼对马斯克的批评,如他曾将GPT-4戏称为“GPT-打盹”,大多选择不予置评。然而,当马斯克开始攻击OpenAI与美国政府合作的5000亿美元“星际之门(Stargate)”项目时,奥特曼不再沉默。马斯克在X上声称OpenAI“根本没有钱”来实施这个项目,奥特曼则反驳说马斯克“错了”,并带有嘲讽意味地邀请马斯克参观工地。他强调:“这对于国家来说是件好事”,并进一步指出:“我明白对国家有利的事情并不总是对你的公司最有利,但在你的新角色中,我希望你能把(美国)放在首位。”
这种从克制到主动反击的转变,标志着奥特曼可能已经厌倦了马斯克在X上主导叙事的局面。他似乎变得更加大胆和自信,敢于直接挑战马斯克的权威和言论。虽然奥特曼在早些时候曾表示“真诚地尊重你的成就,并认为你是我们时代最鼓舞人心的企业家”,但在当前的激烈竞争面前,这份个人尊重似乎已被放到了一边。奥特曼的转变,不仅是对马斯克持续攻击的回应,也可能预示着AI领域将迎来一场更为直接和公开的竞争。这场AI巨头间的“权力游戏”将如何演变,以及它将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方向产生怎样的影响,无疑是整个科技界乃至社会各界都将密切关注的焦点。可以预见,随着双方法律战的深入和AI技术竞争的白热化,这场恩怨情仇将持续牵动着无数人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