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国家竞争:美国领先地位如何应对中国崛起的新挑战?

1

在全球科技竞争的浪潮中,人工智能(AI)无疑已成为各国竞相角逐的战略高地。当前,美国在AI领域仍处于领先地位,然而,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迎头赶上,其充满活力的开源模型生态系统以及在半导体设计和制造方面的积极布局,正赋予其巨大的发展势能。如同初创企业世界的常识,动量至关重要:即使一个公司规模尚小,但若能以高速率持续增长数年,便能迅速发展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中美两国虽都是庞大的经济体,但中国高度竞争的商业环境和知识的快速传播,使其在AI领域展现出强劲的上升势头。尽管白宫近期发布的《AI行动计划》明确倡导开源,这无疑是积极的一步,但仅凭此举可能不足以维持美国在AI领域的长期领先。

人工智能并非一项单一、垄断性的技术,不同国家在不同领域各有优势。例如,在生成式AI兴起之前,美国长期以来在规模化的云AI实施方面占据优势,而中国则在监控技术领域领先。这些差异转化为经济增长以及软实力与硬实力的不同优势。尽管非技术专家常将“AGI竞赛”视为一项单一的技术发明,但现实是AI技术将持续进步,并不存在一个明确的终点线。如果某个公司或国家宣布已实现AGI,我更倾向于将其视为一个市场营销里程碑而非纯粹的技术突破。奥运会100米短跑中微小的速度优势就能决定金牌与银牌的归属,同样,AI实力的优势也将转化为经济增长和国家力量的相应优势;尽管其影响并非全盘皆赢或皆输的二元结果,但这些优势无疑至关重要。

美国与中国AI语言模型性能对比图,2024年7月-2025年7月

审视Artificial Analysis和LMArena等排行榜可以发现,顶尖的专有模型主要由美国开发,但顶尖的开源模型却来自中国。谷歌的Gemini 2.5 Pro、OpenAI的o4、Anthropic的Claude 4 Opus和Grok 4都是性能强大的模型。然而,来自中国的开源替代品,如DeepSeek R1-0528、专为智能体推理设计的Kimi K2、Qwen3的各种变体(包括在编码方面表现出色的Qwen3-Coder)以及智谱的GLM 4.5(其后训练软件已开源),紧随其后,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美国的最佳开源产品——谷歌的Gemma 3和Meta的Llama 4。

许多美国公司在开发基础模型时采取了保密策略——这是一种合理的商业策略——因此,领先公司会投入巨资,相互挖角核心团队成员,以获取竞争对手开发特定能力所依赖的“秘密武器”。虽然知识确实在流通,但其成本高昂且速度缓慢。相比之下,在中国开放的AI生态系统中,许多先进的基础模型公司在定价上相互竞争,频繁发布大胆的公关声明,并相互挖角员工和客户。这种达尔文式的生死搏斗,虽然会导致许多现有玩家的消亡,但激烈的竞争却也孕育出强大的公司。

在半导体领域,中国同样取得了显著进展。华为的CloudMatrix 384旨在与英伟达的GB200高性能计算系统一较高下。尽管中国在开发与英伟达顶尖B200相媲美的GPU方面仍面临挑战,但华为正尝试通过组合更多数量(384颗而非72颗)的低性能芯片来构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系统。中国汽车行业曾一度难以与美欧的内燃机汽车竞争,但通过押注电动汽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华为的替代架构能否有效,仍有待观察,但美国的出口限制已为华为及其他中国企业提供了强烈的动机,促使它们大力投资自主技术研发。此外,如果中国能在美国仍依赖台积电(位于台湾)的情况下发展其国内半导体制造能力,那么美国的AI发展路径将更容易受到台湾供应链中断(可能源于封锁,甚至更糟糕的“热战”)的影响。

随着电力、互联网以及其他通用技术的兴起,许多国家都从中受益,一个国家的受益并未以牺牲另一个国家为代价。我了解一些企业,早在数月前就已为中国主导开源模型(事实上,我们目前正处于这一阶段,尽管未来取决于我们的行动)的未来做好了规划。鉴于AI的变革性影响,我衷心希望所有国家——特别是那些高度尊重人权和法治的民主国家——能够清除阻碍AI发展的障碍,并投资于开放科学和技术,从而增加这项技术支持民主并惠及最广大民众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