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大模型市场:半年363%暴增,阿里通义如何稳居榜首?

1

中国企业大模型市场迈入高速增长新阶段

2025年上半年,中国企业级大模型市场迎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爆发式增长。根据国际市场调研机构沙利文的权威报告《中国 GenAI 市场洞察:企业级大模型调用全景研究,2025》,该领域日均总消耗量飙升至10.2万亿Tokens,较2024年下半年惊人增长363%。这一数据不仅刷新了市场预期,更凸显了中国企业在智能化转型浪潮中对大模型技术的强劲需求与日渐深入的应用。这表明,大模型已不再是技术探索的前沿,而是深度融入企业核心业务流程,成为提升生产力与创新能力的关键驱动力。

市场格局:阿里通义领跑,多元竞争激发活力

在这一高速增长的市场中,头部玩家的竞争格局也日益明朗。报告显示,阿里通义以17.7%的市场份额稳居榜首,成为当前中国企业选择最多的通用大模型。其领先地位并非偶然,阿里在云计算基础设施、算法研发及生态构建上的长期投入,为其大模型产品在企业级应用中提供了坚实支撑。紧随其后的是字节跳动的豆包大模型,以14.1%的占比位列第二,显示出其在C端流量优势向B端延伸的强大潜力。而DeepSeek则凭借10.3%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三,其在技术创新和开源社区的活跃表现赢得了广泛认可。这三大巨头合计占据了超过40%的市场份额,形成了相对集中的竞争态势,但同时也为市场带来了丰富的技术选择和创新动力。其他厂商如百度文心一言、腾讯混元等也积极布局,共同推动着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大脑 大模型

这种竞争格局对企业用户而言是利好消息,它促使各大模型厂商不断优化性能、降低成本、丰富功能,从而提供更具性价比和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业务特点、技术栈以及预算,在多样化的模型产品中找到最适合的合作伙伴,加速自身的AI赋能进程。例如,金融机构可能更关注模型的安全合规性和数据处理能力,而制造业则可能优先考虑其在生产优化和质量控制方面的表现。

核心趋势洞察:公有云与开源双引擎驱动

沙利文的报告进一步揭示了中国企业在部署和使用大模型方面的两大核心趋势,预示着未来市场的发展方向。

趋势一:公有云部署成为企业大模型应用的新常态

调研结果指出,高达七成的中国企业选择在公有云上部署或调用大模型,并且有71%的企业表示未来将增加公有云形态的生成式AI服务。这一趋势反映了企业对云服务的高度依赖和认可。公有云平台为企业提供了弹性伸缩、按需付费、免运维的便利,极大地降低了大模型应用的门槛和成本。对于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而言,公有云更是实现AI战略的理想路径。同时,头部云服务商如阿里云、腾讯云等,不仅提供基础的计算资源,还集成了丰富的AI开发工具、预训练模型和行业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快速构建和部署AI应用。

企业选择公有云部署,也体现了其从追求“单一最强模型”向“特定业务场景最优解决方案”的转变。不同模态、尺寸和落地场景的匹配需求日益爆发,企业不再盲目追逐通用大模型的“性能之王”,而是更加注重模型与自身业务场景的契合度。例如,电商企业可能需要擅长商品描述生成和智能客服的大模型,而医疗机构则可能更青睐在病历分析和辅助诊断方面表现突出的模型。公有云生态的多样性,恰好满足了这种细分化、定制化的需求。

趋势二:开源模型成为未来行业增长的关键驱动力

报告预测,开源模型将成为未来行业增长的主导力量,预计将有超过80%的企业采用开源大模型。这一判断基于开源模型在性能、成本和灵活性方面的显著优势。随着千问Qwen、DeepSeek等国产开源模型性能持续提升,与国际顶级闭源模型的差距已基本抹平,甚至在某些特定任务上表现更优。开源模型提供的丰富尺寸和类别,以及为企业带来的完全自主权,使其能够根据自身业务特点进行深度定制和优化。例如,一家零售企业可以基于开源模型训练一个专属的商品推荐系统,通过集成内部数据,实现更精准的用户画像和个性化营销。

开源大模型的流行,也促进了技术普惠和创新生态的繁荣。开发者社区的贡献使得模型迭代速度加快,错误修复更及时,功能扩展更便捷。对于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开源模型提供了更高的透明度和可控性,避免了供应商锁定风险。它允许企业对模型底层进行修改和优化,以满足严格的合规要求或实现独特的业务逻辑。例如,在对数据安全和隐私要求极高的金融或政务领域,企业更倾向于采用开源模型,并进行内部部署和定制化微调,以确保数据不外泄,同时满足特定的监管要求。

企业应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企业大模型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无疑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挑战。

抓住机遇,实现业务重塑与价值提升

  • 效率革命:大模型在自动化内容生成、智能客服、代码辅助编程等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企业运营效率,将员工从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聚焦更高价值的创造性任务。
  • 创新加速:通过大模型赋能产品研发和创新,企业能够更快地迭代产品、发现市场趋势、开发新服务,例如利用生成式AI辅助产品设计、营销文案创作等。
  • 决策优化:大模型结合企业内部海量数据,能够提供深度洞察和预测分析,支持企业做出更明智、更科学的经营决策。
  • 客户体验升级:个性化推荐、智能问答系统、虚拟助理等大模型应用,显著提升了客户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增强了客户忠诚度。

应对挑战,确保可持续发展

  • 数据安全与隐私:大模型训练和推理涉及大量数据,如何确保企业数据的安全存储、合规使用和隐私保护,是企业必须面对的首要挑战。
  • 伦理与治理:随着大模型应用日益广泛,模型的公平性、透明度、可解释性以及潜在的偏见问题日益突出。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AI伦理规范和治理框架,确保负责任的AI应用。
  • 人才瓶颈:大模型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具备跨学科知识(如AI、数据科学、行业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稀缺,成为企业部署和应用大模型的瓶颈。
  • 成本与效益平衡:虽然公有云和开源模型降低了门槛,但大规模部署和持续优化仍需投入大量资源。企业需要审慎评估投资回报率,避免盲目跟风,确保技术投入能转化为实际业务价值。
  • 系统集成复杂性:将大模型无缝集成到现有企业IT架构和业务流程中,往往涉及复杂的系统改造和数据打通工作,对企业的技术实力和整合能力提出考验。

未来展望:构建智能商业新范式

中国企业大模型市场的蓬勃发展,正深刻改变着各行业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公有云的普惠能力与开源模型的创新活力共同构筑了这一轮技术浪潮的坚实基础。未来,我们可以预见,企业对大模型的应用将更加精细化、场景化。

一方面,垂直领域和行业特定的大模型将获得更大发展空间,通过与行业知识深度融合,解决更具体的业务痛点。另一方面,多模态大模型将进一步拓宽应用边界,实现文本、图像、语音等多源信息的智能处理与交互。同时,模型的“小型化”和“边缘化”也将成为趋势,以满足低延迟、高安全、离线运行的需求。企业在享受大模型带来红利的同时,也必须重视技术治理、伦理规范和人才培养,以确保AI技术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国企业级大模型市场正加速迈向一个更加成熟、多元和智能化的新阶段,这将不仅重塑企业竞争力,更将驱动中国数字经济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