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在数字商业领域的探索,长期以来都以其独特的“慢思考”和对“原生性”的执着而著称。在传统电商平台早已形成各自成熟模式的背景下,小红书却始终坚持在社区基因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电商答案。近期,小红书App底部导航栏核心位置的“热门”被全新“市集”取代,这一重大产品调整,不仅标志着小红书电商战略的里程碑式进展,更深层次地揭示了其对“人、货、场”三大电商要素的深刻理解与创新实践。
这一举措并非偶然,而是小红书多年来对建立“有原生性的商业系统”理念的延续。从最初的笔记挂链、交易零散,到如今“市集”的集中呈现,小红书的电商之路,可以说是一部在自身社区生态中,将“人”的价值发挥到极致,并最终补齐“场”的拼图的探索史。
从“人”到“场”:补齐电商“人货场”的拼图
小红书电商的独特之处,始于对“人”的深度挖掘和连接。最初,交易行为零散地发生在社区的各个角落,用户通过笔记被“种草”而产生购买意愿。真正的突破口,在于“买手”模式的成功跑通。以董洁、章小蕙等为代表的买手,凭借其专业的知识、独特的生活阅历和审美偏好,为用户提供精准的商品筛选和导购服务。这种模式的本质,是将信任和品味置于交易的核心,构建了超越传统搜索和比价逻辑的购物体验,使得“人”这个最大的变量,成为了小红书电商的核心资产。
随后,小红书又从社区原生土壤中孕育出“主理人模式”。无数在小红书社区中成长起来的博主,他们本身就是某种生活方式的深度实践者。他们的分享不仅是生活,商品更是其生活方式的创作和延伸。近期的小红书线下市集便汇聚了大量这样的主理人,例如坚持手工定制对抗快时尚的“占春衣物”主理人,以及将爱好转化为事业的“皮杰&小睡玩桌游”年轻情侣,他们共同构成了小红书电商独特且富有生命力的供给侧。
然而,这种以“人”为核心、将购买场景融于社区各个路径的模式,也带来了一个显而易见的挑战——交易的碎片化。尽管用户在浏览笔记、观看直播时能够流畅地被“种草”并下单,但整个购物体验却显得较为分散,交易散落在信息流中,缺乏一个稳定、集中的场域来承载。这使得用户的购物心智难以有效建立,商家也缺乏稳定的经营预期。
这正是“市集”出现的根本原因:为那些鲜活的“人”以及他们所代表的“货”,提供一个稳定、集中的“场”。据了解,小红书电商团队推出“市集”的核心目标,是希望为用户打造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电商感知场景,将过去分散在信息流中的购物体验沉淀为一个更集中的产品,并通过首页醒目入口,逐步构建用户“想买有趣、有设计、有故事的东西时,可以来小红书‘市集’逛逛”的购物心智。
这不仅优化了用户体验,也为商家和买手提供了一个更为稳定的经营阵地。在此处,竞争的核心不再仅仅是流量运营技巧,更聚焦于商品力、审美以及与用户的情感和共振连接能力。可以说,“市集”的出现,标志着小红书在“人、货、场”这三大电商基本要素上,实现了至关重要的“场”的补完。
“市集”的内核:“附近感”与“人情味”
深究小红书为何选择“市集”而非“商城”或“橱窗”这个词汇,便能触及其电商体验的核心。“市集”这个词天然自带“逛”、“发现”、“互动”和“非标”的属性,它所对抗的正是传统货架电商“效率”和“比价”的逻辑。在传统平台,用户的行为路径多为“搜索-比价-下单”,目标明确,追求效率。但在小红书,用户的独特行为常常是“无目的的刷和逛”。“市集”正是要承载这种漫无目的的发现式购物体验。
“市集”这一概念,最早源于小红书内部一次热植(热带植物)活动。当时,众多爱好者、商家和用户齐聚一堂,不仅仅是买卖,更有知识分享和互动交流,那种充满烟火气的氛围被形容为“市集”。这一发现过程本身也极具小红书特色,即偏好“看见具体后再去抽象”的洞察风格。
这种理念也直接体现在产品设计和推荐逻辑上。小红书内部早期测试时曾尝试传统的白底图商品流,但用户反馈普遍认为“太无聊,像在刷广告”。这一反馈促使团队快速迭代,将大量的笔记、买手橱窗和优质内容融入产品形态。在推荐逻辑上,“市集”不再单纯基于购买行为和爆款(例如购买耐克后推荐阿迪),而是打通了用户在社区的兴趣数据,力求为用户推荐生活中真正感兴趣的商品。
最终呈现的“市集”是一个双列信息流,其中既有商品,也包含笔记和直播内容。顶部的导览分类除了常规的商品类目,还融入了“日咖夜酒”、“季节穿搭”这类极具小红书生活方式特色的标签,以及“直播”、“买手橱窗”等功能性入口。互联网产品中,“单列为刷,双列为逛”,这显然增强了用户在“市集”中的“逛感”,而非面对一个纯粹的货架。这背后是小红书团队对新一代消费趋势的判断:消费者不再仅仅为功能买单,更愿意为体验、情绪和认同感付费,消费行为正从“按需购买”转向“为爱买单”。
以小红书近期在上海举办的线下市集为例,它被视为线上体验的线下“原型”。例如,在“寰宇游牧”摊位,消费者不仅能看到民族风情配饰,还能聆听哈萨克族传统民乐,甚至亲手体验羊毛毡制作。创始人作为游牧文化的传承者,分享的正是她所热爱的生活方式。而在主打T恤和童趣设计的“grapeCASA”摊位,主理人邀请手工阿姨现场为消费者DIY,选择字母和数字切片,创造独一无二的T恤。这种体验,正是“附近感”和“人情味”的集中体现。
“附近感”并非地理上的远近,而是一种心理上的亲近。当用户在“特冒头有机农场”的摊位上,聆听前希尔顿主厨分享不同番茄风味,品尝新鲜果实时,用户与食物、生产者之间的距离被无限拉近。购买的不再是一个标准化商品,而是一个有源头、有故事、有情感连接的“作品”。“人情味”则体现在商家与用户之间“朋友式”的互动中。在“皮杰&小睡玩桌游”的摊位前,主理人与消费者现场玩起桌游;“植物燃料”的摊位上,人们玩起“木箱触感猜果蔬”游戏;而瑜伽服品牌“an action a day”的创始人,则邀请设计师、博主、花艺师等用户共同创作独一无二的作品。这些互动本身就是购物体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商业实践早已印证,线下活动中产生的“共振感”对交易本身具有重要意义。同理,如果线上平台能够营造出这种“有共振的连接性”,其价值同样不容小觑。而这正是小红书“社区与人”特性所具备的原始资源。因此,要真正打开电商的“原生系统”,就必须充分利用这种与交易相关的“更长、更丰富的上下文”。
“市集”的本质:更“好”的交易,需要更丰富的上下文
借助当下热门的AI概念,小红书“市集”的本质,是在电商需求与供给之间,创造了更为丰富的“上下文(Context)”。在传统货架电商中,一件商品的上下文可能仅限于价格、参数、销量、评价等有限信息。但在小红书的“市集”里,商品的上下文被极大地丰富:它可能是一位买手的精心挑选和专业讲解,可能是一位用户的真实分享,可能是品牌主理人娓娓道来的设计理念,也可能是一种由社区催生的全新生活方式。
例如,同样是一串手串,在其他电商平台上,它或许仅仅是一个图片精美、明码标价的SKU。但在小红书,它可能关联着“当红手串大赏”的市集活动、无数年轻人关于“盘串”与“静心”的讨论,以及主理人探访原产地、挑选材质的故事。这些丰富的“上下文”,使得商品超越了物理属性,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情感和社交价值。
理解和捕获用户的需求,固然需要来自用户更丰富的上下文。但同时,平台也可以通过“发射出”更丰富的上下文,在用户的一次点击、停留、收藏、点赞、评论、参与等互动中,去“碰撞和反射”出用户心中需求的上下文,这正是新的效率和增量所在。丰富的上下文,也使得供需匹配的逻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与AI领域中,能够理解用户兴趣、场景、情绪等深度上下文的AI才能真正做到“千人千面”的交流和推荐,异曲同工。
小红书的社区,恰恰有机会为电商提供最丰富、最动态的“上下文”场域,这正是其最独特的优势。当“人”和“场”的问题通过“市集”的形态完成闭环后,“货”的引力场也开始真正显现。小红书团队未来的重要目标之一,便是将中国各地的好货引入平台,期望在未来,用户能够无意识地形成认知:小红书上的东西是“好货”。
小红书所追求的“货”,并非那些已被大平台覆盖、靠低价爆款驱动的产品,而是真正高品质、有设计、有故事且价格合理的产品。“市集”这种形态,天然适合有故事、有设计的非标品生长。例如,“一张造”这个品牌,创始人文物修复专业出身,他们将博物馆里厚重的“古籍修缮”、“瓷器金缮”做成了年轻人可以随时体验的DIY微缩手工盒。这样的“好货”,在传统的流量分发逻辑下可能难以被发现,但在小红书的“市集”里,却能精准地找到那些对传统文化、对手工体验感兴趣的用户。
为了吸引更多这样的“新供给”,小红书也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例如“百万免佣计划”,为商家前100万的交易额免除佣金,旨在降低新商家和小微商家的经营成本,培育独特的供给生态。
这一系列动作背后,是小红书对构建“原生商业生态”的深思熟虑。当“人、货、场”的飞轮开始转动,“市集”就不再仅仅是一个App入口,它更是一个上下文丰富的消费场域,不仅连接交易,也承载着新一代消费者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小红书市集不仅需要优化存量交易,更大的机会在于打开“增量”空间。后者越多,其商业系统的原生性就越强。
结语:原生思考与商业审美
总体而言,小红书“市集”的上线,可以视为小红书在电商这道命题上,交付了一个从0到1的“原生思考”。如果能用1-2年时间将“市集”真正打造成一个上下文丰富、用户心智清晰的消费场,那么小红书确实有望提供一个与众不同的电商答案。
这有可能实现小红书电商团队的终极目标:“让市集成为大家打开小红书、使用小红书和爱上小红书的第二个理由”。当然,短期内,小红书电商的GMV可能不会因此爆发式增长。但小红书作为一个活力满满的平台,其追求创造一个原生性足够强、并能带来商业和社会价值新增量的商业系统,是一种值得坚持的“商业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