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英伟达无疑是这场技术革命的核心驱动者。其于中国时间8月28日发布的2026财年第二季度财报,再次以靓丽的数据佐证了其在AI基础设施领域的霸主地位:营收高达467.43亿美元,同比增长56%,略超市场预期的462.3亿美元;核心数据中心业务收入更创新高,达到411亿美元,同样实现56%的同比增长。调整后的每股收益也达到1.05美元,同比增长54%。从任何客观标准衡量,这都是一份堪称完美的“优等生”答卷。
然而,这份看似无懈可击的成绩单,却未能完全打消华尔街的疑虑。财报发布后,英伟达盘后股价一度大跌超过5%,尽管随后跌幅收窄,但市场的剧烈震荡本身就传递出不寻常的信号。这背后,是资本市场对英伟达乃至整个AI产业未来走向的深层拷问:当一家公司的估值已提前透支了“AI一飞冲天”的梦想,市场是否已陷入“小超预期即不及预期”的怪圈?唯有碾压式的“大超预期”,才能换取股价的持续攀升。
英伟达在当前市场中拥有极其独特的地位。其绝大部分收入来源于AI数据中心业务,而这部分巨额且高速增长的收入,又高度集中于少数“巨鲸”客户,例如大型云服务提供商以及以OpenAI为代表的顶尖AI模型研发机构。这种高度集中的收入结构意味着,英伟达的增长轨迹与这些头部玩家的资本支出和AI战略被深度绑定。它们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将直接影响英伟达的业绩表现和市场预期。因此,英伟达的股价早已超越了自身业绩的简单映射,而是成为了整个AI市场信心的晴雨表。
深层次的焦虑源于对AI革命本质的持续追问:这场由算力驱动的革命,究竟是仍在加速发展,需要持续的高投入提前布局,抑或是正逐步转向“降本增效”的算账逻辑?对于这个问题,没有人能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所有市场参与者都对这场“派对”可能随时结束心存戒备。此外,中国业务的变数也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不确定性。财报显示,英伟达第二季度并未向中国销售H20芯片,且第三季度的业绩展望中也未计入相关收入,这无疑在短期内造成了显著的收入空白。
尽管面临多重挑战,作为英伟达的掌舵者,黄仁勋的战略眼光和对未来的笃定丝毫未减。他在业绩会上为英伟达乃至整个AI行业的未来描绘了一个极其宏大的蓝图,明确预测到本十年末,全球AI基础设施的年支出规模将达到3万亿至4万亿美元。他所看到的并非一个季度的订单,而是一场长达十年、由AI驱动的全新工业革命。这种笃定也体现在本季度向股东返还100亿美元,并宣布高达600亿美元的新增股票回购授权上。同时,公司预计第三季度营收将达到540亿美元,意味着在短短三个月内将再次创造超过93亿美元的惊人增量。尽管这一指引略高于华尔街共识预期,却仍低于部分乐观分析师高达600亿美元的期待。这种市场永远期待“一飞冲天”的贪婪,与对增长放缓和外部风险的恐惧交织在一起,正是英伟达未来最重大的挑战。
数据中心业务:Blackwell接力与Agent AI的未来
数据中心业务作为英伟达帝国的绝对核心,本季度的表现完美诠释了“优秀”与“市场期待”之间的微妙差距。从数据上看,增长的故事仍在继续:整体营收再创新高,达到411亿美元,同比增长56%,环比增长5%。特别是新一代Blackwell架构产品开始强势放量,其数据中心相关收入环比暴涨17%。旗舰产品GB300已进入全面量产阶段,每周约生产1000个机架。而Blackwell Ultra平台更是在本季度就已成为一个“数十亿美元”级别的产品线,显示出市场对新架构的极度渴求。
然而,在市场的放大镜下,这份成绩单中也出现了令投资者不安的“瑕疵”。411亿美元的收入,以微弱差距低于了市场此前预期的413亿美元。不过,这一下滑主要是由于对华销售的H20芯片收入减少了40亿美元所致,这与一季度已经出现的情况大体一致。所幸,网络业务的爆发式增长,成为了对冲GPU压力的关键亮点。本季度网络业务营收高达73亿美元,同比猛增98%,环比大涨46%。其中,为AI优化的Spectrum-X以太网业务年化营收已突破100亿美元大关。这组数据清晰地表明,英伟达的成功早已不是单纯销售独立的GPU,而是提供一整套包含高速互联网络的、高利润的“AI工厂解决方案”。
数据背后最核心的问题是:在如此庞大的体量之上,英伟达还能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吗?在当前市场格局下,这几乎不是一个关于“竞争”的问题。黄仁勋在业绩会上明确表示,由于AI模型迭代极快、技术栈极其复杂,通用性、全栈式的英伟达平台相比专用ASIC芯片拥有巨大优势,因此外部竞争压力并不致命。他进一步强调,当前数据中心建设的核心瓶颈在于电力。当电力成为数据中心收入的核心制约时,“每瓦性能比”(performance per watt)就直接决定了数据中心的盈利能力。这也解释了为何客户愿意并必须以每年一次的节奏,不断采购英伟达最新、最昂贵的芯片。因为每一代新架构(从Hopper到Blackwell再到Rubin)在“每瓦性能比”上都有巨大飞跃,购买新芯片本质上是对其有限电力资源下“营收上限”的直接投资。
真正的压力来自AI发展的自然规律——AI的发展能否持续维持当前的高速投入?对此,黄仁勋给出了他的答案:推理型智能体AI(Reasoning Agentic AI)。他认为,当AI从一个简单的“问答工具”进化为一个能独立完成复杂任务的“智能体”时,其背后所需的算力将呈指数级爆炸。对于投资者而言,英伟达的数据中心业务故事已经非常清晰且层层递进:当下的增长由Blackwell平台稳稳接棒;下一代的增长已在路上——黄仁勋在业绩会上明确宣布,下一代平台Rubin的六款全新芯片均已在台积电(TSMC)完成流片,并进入晶圆制造阶段,正按计划为明年的批量生产做准备。而驱动这一切永续增长的终极燃料,则全部寄托于市场是否相信,“Agent AI”时代真的会如其所预言的那样,快速到来并创造出无尽的算力需求。
中国市场:地缘政治影响下的不确定性
在财报电话会议上,黄仁勋再次重申了对中国市场的长期信心,他预估“中国今年可能为公司带来500亿美元的商机,市场年增长率约50%”,并明确表达了“希望向中国市场销售更新的芯片”的意愿。然而,蓝图是乐观的,财报上的现实却是骨感的。作为营收贡献占比超88%的核心引擎,英伟达的数据中心业务本季度同比增长56%,但其411亿美元的收入却略低于分析师预期的412.9亿美元。而这已是该业务连续第二个季度未能达到华尔街预期。
问题症结在于中国业务。进一步拆解数据中心业务可见,其核心的GPU计算芯片实现营收338亿美元,环比下降了1%。这一下滑的直接原因,就是针对中国市场的H20“特供版”芯片在本季度未实现任何对华销售,导致了约40亿美元的营收缺口。要理解这个缺口,必须回顾过去两个季度的政策变化:在今年第一季度,美国政府规定H20芯片出口到中国需要预先获得许可证,这让英伟达的H20在中国市场几乎瞬间“卡死”。面对为中国市场准备的大量积压库存和相关合同,公司不得不计提了45亿美元的损失。同时,25亿美元的已签订订单也因新规而无法交付。尽管如此,英伟达还是在限制全面生效前,成功向中国市场出货了46亿美元的H20芯片。这笔“末班车”式的销售,虽然是一次性的,但却大幅推高了第一季度的计算业务收入基数。到了第二季度,H20对中国的销售则彻底归零。不过,英伟达在中国以外找到了一些新客户,成功销售了6.5亿美元的H20库存。由于这批货物顺利售出,公司也得以将此前计提的1.8亿美元风险准备金冲回利润。但总体来看,H20芯片相关的收入相比第一季度仍然锐减了约40亿美元。这就解释了为何计算业务在第二季度出现了环比1%的微幅下滑——因为它是在与一个包含了“一次性”高收入的第一季度作比较。
目前,美国政府对AI芯片的出口限制政策仍不明朗。此前曾有报道称特朗普政府提出要求英伟达、AMD等企业将对华销售芯片收入的15%上交,但该政策尚未转化为正式法规。正是基于这种不确定性,英伟达在官方指引中采取了最保守的姿态——其540亿美元的第三季度营收预估,明确将中国区的H20收入计为零。然而,CFO科莱特·克雷斯也给出了一个带有潜在上行空间的表态。她透露,公司“正在等待白宫的正式规定”,同时表示:“若地缘政治环境允许,第三财季H20芯片对华出货收入可达20亿至50亿美元”。这充分说明,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营收前景,并非取决于自身的技术实力或市场需求,而是悬在地缘政治的天平之上,充满了变数与挑战。
配角业务的成长:快速但不足以支撑万亿市值
当所有的聚光灯都聚焦在数据中心业务之上时,很容易忽略英伟达其他业务板块的成长。事实上,如果把它们单独拿出来看,每一份都是相当不错的成绩单。游戏业务是本季度最亮眼的配角,该业务实现营收43亿美元,同比大涨49%,环比增长14%,展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增长的核心动力来自于新产品:采用Blackwell架构的GeForce RTX 5060一经推出,便迅速成为英伟达有史以来销量增长最快的x60级别GPU,证明了其在消费级市场的强大号召力。
专业视觉与汽车机器人业务,则在为未来播下种子。专业视觉业务收入为6.01亿美元,同比增长32%,高端RTX工作站GPU正被越来越多地用于设计、仿真和工业数字孪生等AI驱动的工作流。汽车与机器人业务收入为5.86亿美元,同比增长69%,其中最关键的进展是,被视为下一代“轮上超级计算机”的DRIVE AGX Thor系统级芯片已正式开始出货,标志着其在汽车领域的布局开始进入商业收获期。另外本季度,其新一代机器人计算平台THOR已正式上市,AI性能与能效相比前代产品实现了“数量级”的提升。黄仁勋对此的逻辑是:机器人应用对设备端和基础设施端(用于在Omniverse数字孪生平台中进行训练和仿真)的算力需求将呈指数级增长,这将成为未来数据中心平台长期需求的重要驱动因素。
然而,尽管这些业务的增长率令人印象深刻,但它们的体量与数据中心业务相比,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游戏业务43亿美元的收入,仅为数据中心业务的十分之一。而专业视觉与汽车机器人两项业务的收入相加,也不过12亿美元左右,在411亿美元的数据中心巨兽面前,几乎可以被视为“其他收入”。这就形成了一个清晰的结论:在可预见的未来,英伟达没有任何一个“副业”能够成长为可以与数据中心并驾齐驱的“第二增长曲线”。它们是健康且重要的业务,为公司构建了更丰富的生态,并探索着AI在终端和物理世界的应用可能。但对于一个需要用数千亿美元营收来支撑其数万亿市值的庞然大物而言,这些业务目前的贡献,还远不足以分担市场的“增长焦虑”。英伟达的股价命运,依然被牢牢地拴在数据中心这一驾“增长战车”之上,其未来的稳健性将继续受到核心业务表现、地缘政治环境以及市场情绪的多重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