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碎片化内容消费时代,短视频已成为主流媒介形式。微短剧用户在2024年底已达6.62亿,人均单日使用时长接近2小时,红果短剧月活用户更是突破2.1亿,首次超过传统长剧平台优酷。与此同时,AI视频生成技术正从单纯的内容工具向专业创作平台转型,Seko作为行业首创的创编一体AI视频创作Agent,正在重新定义短片创作的可能性。
从创意到成片:5分钟完成全流程
打开Seko平台,简洁的界面只有一个对话框。用户可以通过自然语言描述故事大纲,上传已有角色,或选择喜欢的美术风格。随后,Seko将复刻人类创意团队的全部工作流程,从策划摘要、美术风格、角色主体、场景概念、音乐风格到分镜剧本,逐个展开完整的影视化策划流程。
最令人惊叹的是,整个制作过程可在5分钟内完成。Seko通过自然语言指令,允许创作者对任意环节进行实时干预和修改。在分镜设计环节,传统流程中分镜师一天最多只能完成5分钟的分镜镜头,而Seko则能高效生成高质量分镜。
进入分镜编辑器界面后,创作者可以调整图像尺寸、比例、横屏或竖屏,每个分镜都可自由编辑。Seko提供的配音功能包括"画外音"和"对口型"两种模型,支持多种音色选择,并可实现人物、动物角色以及单人或多角色同时或先后对口型等高难度需求。其首尾帧交互功能甚至能孵化出中国风一镜到底的效果,轻松打造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传播的爆款内容。
行业Knowhow的产品化
Seko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将影视行业专家经验内化为产品功能。在个人用户王祉君创作的获奖短片《飞天计划》中,Seko展现了优秀的镜头语言优化能力,通过远景、中景、特写的递进变化,以及镜头环绕拍摄、人物正反打、光线变化等效果,丝滑地表现画面切换间的情绪变化。
解决一致性的核心痛点
多分镜中主体角色、场景、风格、光线等元素的一致性,是视频生成领域最大的痛点。Seko通过专业算法确保了这种一致性,使分镜真正嵌入到真实生产流程中,而非仅作为动态精美的插图。
全流程可编辑能力
Seko的整个创作流程都可被反复编辑,无论剧本策划、角色,还是每个分镜画面都能在不影响其他因素的情况下独立修改,大幅提高了创作效率,同时确保了内容的可控性。
多模型融合优势
Seko在模型调用上为创作者聚拢了市面上最强的生成模型阵容,包括自研模型以及可灵、即梦、海螺、Wan、Veo等。创作者可以在不同分镜分别选择擅长打斗效果、人物运动物理效果、首尾帧、动漫风格的模型,既满足导演的风格和审美需求,又能灵活控制制作成本。
工作流整合带来的生产力革命
Seko最鲜明的特质是对"分工"和"可控"的强调,这呼应了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分工理论——将复杂过程分解为多个专门工序可大幅提升效率。
打破创作工具孤岛
传统AI短片制作需要在不同工具间切换:语言模型用于剧本打磨,文生图模型形成分镜,视频生成模型制作短镜头片段,语音模型处理配音配乐。任何想法变化都意味着整个流程重来,创作者在散落的创作工具中疲于奔命。
AI原生解决方案
Seko跳出AI生成能力作为孤立工具的角色,整合了短片创作中的所有工作流。同时,它又保持了精准可控的特点,创作者可随时回到任何环节进行修改。
创作平权与主体拓宽
对于专业创作者,Seko是一个动态的、可协作的"视觉预演"沙盘,能快速验证镜头语言、光影氛围和表演节奏的可行性;对于非专业创作者,Seko带来了技术平权,让长于创意或文字叙事的人能越过技术壁垒,将抽象想法转化为精准的视觉表达。
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上线仅一个多月,Seko已积累超10万专业用户,累计生成视频超过50万条,被广泛应用于短剧工作室、广告公司、MCN机构以及普通创作者中。深度合作的影视工作室已开始用Seko量产短剧和漫剧,通过融合专家经验,构建出符合影视行业视听语言的剧本生成策略,在机位、镜别、构图、运镜方式等方面优化,有效传达故事逻辑、表现情绪张力。
Seko的出现标志着AI视频生成从"玩具"向"生产力工具"的关键转变。它不仅解决了视频创作的效率问题,更通过降低技术门槛,拓宽了创作主体的范围,催生了更多元化的美学可能性。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我们有理由相信,AI将在视频创作领域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与人类创作者形成更紧密的协作关系,共同推动影视工业的创新发展。
结语
Seko代表的不仅是一款产品,更是一种创作范式的转变。它证明了AI技术不仅能模仿创作过程,更能理解并整合影视工业的专业逻辑,成为创作者真正的合作伙伴。在这个AI与创意深度融合的时代,我们正见证着视频创作领域的一次深刻革命,而这场革命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