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云栖大会的前沿应用馆,最引人注目的不是某个具体的产品,而是一面面展示年轻人群像和提问的展墙,以及墙前驻足的年轻观众。这些被称为「AI 100 问」的墙上,滚动播放着诸如「如何系统性检测防范AI生成代码的安全漏洞?」「AI存在会让人性质标签更稀缺还是更趋同?」等犀利问题。旁边的「新世代创造力图鉴」共同构成了「AI创想岛」展区,这是阿里云首次为「新世代」(1995-2009年)开辟的专属舞台,并用一个词定义了他们——「AI原住民」。
这一定义的关键并非年龄,而在于这群年轻人所展现出的AI创新逻辑的原生性、对真实需求捕捉的敏锐性,以及在使用工具上的突破性。这些特质共同指向一个结论:这群成长于AI技术普及浪潮中的年轻人,正在以一种与前辈们截然不同的方式思考、创造。他们不仅是技术的使用者,更是AI应用形态与文化土壤的塑造者。
AI新世代,AI新面孔
所谓AI原住民,是第一代完全成长于AI技术从概念走向普及全过程的群体。对他们而言,AI并非需要花力气学习的外来工具,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母语」。这种无历史包袱的亲近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更原生的逻辑和更敏锐的直觉,让他们能够加速推动AI从「可用」走向「好用」,乃至「爱用」。
「AI创想岛」上的数十个案例,共同描绘出了一幅正在书写的创造力图鉴。他们的「不一样」,并非孤立的特质,而是交织在每一个具体的选择中。
修正与创新的二元路径
许多故事的起点,都源于对一个亲身经历过的、有缺陷的「系统」的反思。例如,Bonjour数字名片就是阿里云上的一个典型案例。这款产品用AI重塑数字名片:用手机轻轻一碰NFC贴纸,个人资料便在复古的麦金塔屏幕上呈现,旁边的热敏打印机随之「吐」出一张实体卡片。这个过程将一次枯燥的信息交换,变成了一场充满趣味的社交破冰。
这款产品的本质,就是对现有求职与人脉体系的一次温和「修正」,旨在为「被忽视的才华」创造被看见的机会。如果说「修正」是他们回溯过去的方式,那么在「体验感」上进行升维竞争,则是新世代定义未来的共识。
体感至上的创新哲学
微戈科技(weegee tech)的故事,深刻诠释了这种对「体感」的求索。当大模型风口上的创业者争相投身娱乐、办公领域时,他们却选择用AI助力听障语言康复。一位听障朋友提出的朴素问题:「现在AI那么厉害,能帮我学说话么?」,让团队一头扎进了这个充满社会价值的领域。
起初,微戈团队也沉迷于构建所谓复杂、前沿的技术方案,盲目在产品上堆砌模型微调、意图识别、智能体这样的时髦技术玩法。然而当他们把这个看似「先进」的产品交给用户时,却发现用户真正想要的,只是一个可以让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练习,反复得到反馈」的简单按钮。
这次「失败」让团队最终冷静下来,砍掉了所有花哨的功能,回归到最核心、最简单的发音指导上。**他们在阿里云上搭建了生成式AI语音纠错模型,率先将生成式AI与语音交互技术结合应用于听障群体言语训练。**最终将他们纯粹而温暖的初心,落地为了一个稳定、可靠的AI言语训练服务。
原生自信的创新方式
无论是修正旧系统的勇气,还是开创新体验的决心,这一切背后,是一种更底层的、贯穿始终的「原生自信」。它体现在新世代不再执着于「重新发明轮子」,而是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直接调用成熟的AI模型服务来解决具体问题。
一触即改,一款旨在降低文本AI率和重复率的写作工具,**正是通过在阿里云上进行同义千问的模型微调,让每个人都能快速训练自己的专属作者,实现人与机器的无缝协作。**AI新世代们这种「拿来即用」的务实,让他们能将精力完全聚焦于对应用场景的理解和产品的打磨上。
创新的新范式:平台与人
这些故事共同勾勒出了一个新范式:AI新世代们不再被「从零构建」所束缚,而是站在成熟的云计算和开源模型的基础之上,将全部精力聚焦于具体的问题——修正一个有缺陷的系统,打磨一个极致的体验,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
基础设施的创新支持
这种模式的转变,离不开一个坚实的底座。阿里云对推动整个AI行业发展的深层思考和决心,为年轻人的智慧与创造力提供了坚实基础。首先是普惠的算力。对基础设施上的坚定投入,让阿里云的算力变得更普惠易用,持续降低了创新的门槛。
2023年,阿里云面向全国高校发起「云工开物」算力计划,通过免费算力的形式让超过63万名大学生提前解锁AI创新者身份。展区中浙江大学EAGLE-Lab的AI药物发现研究,正是这种新型产学研合作的典型成果。面对传统模型难以解决的分子生成难题,团队基于云上强大的算力,构建了「分而治之」的多Agent系统,显著提升了研发效率。
开源开放的生态构建
算力之外,通义系列大模型的开源,加速了大模型与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让全球开发者以更低成本和更高的效率,持续挖掘AI渗透千行百业产生的价值。开源社区「魔搭」(ModelScope),则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开放的价值。社区通过链接优质模型、模型开发者和使用人,正在快速成长为全球开发者协作创新的策源地。
将强大的算力与开源开放的理念结合,共同构成了阿里云对未来的责任与投入。这一承诺的核心,是让年轻的创造者们不必重复构建基础设施、基础模型,而是能将精力真正聚焦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挖掘独特的场景,打磨创新的应用。
创新生态的价值循环
这背后是一种坚定的信念:推动年轻人的成长,就是推动整个AI行业进步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当AI原住民们在具体场景中创造出价值,又会反哺到整个生态系统中,形成正向循环。他们的成功案例会激励更多年轻人投身AI创新,他们的失败经验也会为后来者提供宝贵参考。
旅程的开始,是提出一个好问题
再次回到「AI 100 问」的互动墙。墙上依旧贴满了年轻人提出的问题:
「AI如何精准捕捉并再现『只可意会』的氛围感?」「AI快速生成作品后,创造价值会转向『问题专利』吗?」「若出现通用智能AI,它与人类是合作还是竞争?」……
这些问题,不仅是对工具本身的探讨,更触及了商业、伦理乃至社会结构的深层。它清晰地表明,这群「AI原住民」不仅在思考如何「用好」AI,更在深入地思考一个「AI存在」的世界。他们或许对很多问题还没有答案,但这种在疑问中探索和思考的状态,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价值。
从问题到价值的转化
更宝贵的是,这群年轻人中的一部分,已经在用他们的作品,尝试给出关于AI价值的一个阶段性回答。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以一种更个体、更温暖、也更自信的姿态,推动AI从「可用」走向「好用」,乃至「爱用」。
例如,有团队正在探索如何让AI更好地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避免算法偏见;有项目致力于通过AI技术解决老龄化社会中的养老问题;还有创新者在尝试用AI重建人与自然的连接。这些方向或许宏大,但它们都源于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出发点:技术应当服务于人,而不是相反。
平台与创造者的共生关系
而对于云栖大会而言,创想岛的意义或许更为深远。当一个行业最大的平台,将舞台的中心毫无保留地让给最年轻的创造者时,这本身就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这种姿态不仅是对年轻一代能力的认可,更是对整个行业未来方向的某种暗示:真正的创新将不再来自巨头的顶层设计,而是源于无数个体在具体场景中的探索与实践。
阿里云作为平台方,正在扮演一种新的角色——它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提供者,而是创新生态的构建者和赋能者。通过提供普惠的算力、开源的模型和开放的社区,阿里云正在降低创新的门槛,同时放大创新的影响力。这种平台与创造者的共生关系,或许正是AI时代创新模式的一种重要范式。
未来已来:AI原住民的时代宣言
虽然2025年云栖大会已经结束,但这些「AI原住民」的旅程才刚刚开始。阿里云已为他们搭好了舞台。而AI的未来将走向何方,答案,将由他们自己来书写。
这群年轻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趋势:首先,AI创新正在从技术驱动转向场景驱动,真正有价值的应用往往源于对具体问题的深刻理解;其次,创新范式正在从「从零构建」转向「组合创新」,成熟的云服务和开源模型成为创新的基石;最后,AI伦理和社会责任正成为创新过程中不可回避的考量因素。
重新定义人与AI的关系
AI原住民们正在重新定义人与AI的关系。对他们而言,AI不是要替代人类的创造力,而是要放大这种创造力;不是要简化人类的思考,而是要拓展思考的边界。这种态度与许多将AI视为竞争对手或威胁的观点形成鲜明对比,也预示着一种更健康、更具建设性的AI未来。
从应用到生态的跨越
随着这些年轻创新者的成长,我们可能会看到AI应用从单一产品向完整生态的跨越。未来的AI创新不再只是开发一个智能工具,而是构建一个包含技术、内容、社区和价值观的完整生态系统。这种生态化的创新模式,将使AI应用更加贴近人的真实需求,也更加具有可持续性。
教育与传承的新模式
AI原住民的崛起也带来了教育与传承的新模式。与传统师徒制或学院派不同,这种新型创新社区更强调实践、分享和协作。在开源社区和云平台上,知识流动的速度前所未有,创新成果的传播范围也远超以往。这种开放、协作的创新文化,正在重塑整个科技行业的知识生产和传播方式。
结语:AI原住民引领的未来
AI原住民的出现,标志着技术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技术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塑造者;不再满足于使用现有工具,而是致力于创造更好的工具;不仅关注技术的可能性,更思考技术的意义和价值。
这群年轻人的创新实践,正在为我们描绘一幅AI未来的图景:一个技术更加普惠、创新更加民主、人机关系更加和谐的图景。在这个图景中,AI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技术神话,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实用工具;创新不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过程;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不再是相互割裂的领域,而是相互促进的整体。
虽然我们无法准确预测AI将如何改变未来,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像AI原住民这样的新一代创造者,将在这场变革中扮演关键角色。他们带来的不仅是新的技术和产品,更是新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正是这些深层次的变革,将最终定义AI时代的本质特征。
2025年云栖大会上的「AI创想岛」,或许只是这场宏大变革的一个缩影。但正如一面镜子,它映照出的不仅是当下AI创新的最前沿,更是未来技术发展的某种可能性。当这些年轻的AI原住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更加开放、务实和人文的态度面对技术挑战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更加美好的AI未来正在他们手中逐渐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