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奇二次叩港:500亿智驾明星如何重塑出行产业格局

1

在智能出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一家曾经面临困境的传统车企,通过引入AI技术和战略投资,成功转型为市值近500亿元的智能出行科技公司。这家企业就是千里科技,其背后站着旷视科技创始人印奇、吉利集团和梅赛德斯-奔驰等重量级玩家。本文将深入剖析千里科技的转型历程、业务布局、财务表现及未来战略,揭示AI技术如何重塑传统车企的商业模式。

传统车企的AI重生之路

千里科技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92年成立的力帆股份,这家重庆企业最初以摩托车业务起家,后发展成为集汽车制造、出口贸易于一体的重庆龙头民企,曾被誉为中国"民营汽车第一股"。然而,随着汽车产业向新能源和智能化转型,力帆股份在2020年面临经营困难,不得不进行破产重整。

在重庆市政府与吉利集团的主导下,力帆股份转型为聚焦新能源的"力帆科技"。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2024年:吉利在7月将19.91%的股份转让给旷视科技创始人印奇旗下公司,印奇同年10月出任董事长。4个月后,公司正式更名为"千里科技",全面转向"AI+车"战略,并引入原华为车BU总裁王军强化技术团队。

这一系列战略举措带来了显著成效:千里科技的市值从2020年初到现在的515亿元,几乎增长了4倍。公司成功从传统制造企业转型为智能出行科技公司,成为AI技术在汽车领域应用的成功案例。

双轮驱动的业务布局

如今的千里科技形成了传统制造与AI技术解决方案并行的双轮驱动业务模式,两者相互支撑,共同推动公司发展。

传统制造业务:稳定现金流来源

尽管战略重心转向AI技术,但传统制造业务仍然是千里科技重要的收入和现金流来源。

汽车业务方面,千里科技与吉利合作推出了"睿蓝"品牌,涵盖燃油车和新能源车。新能源车采用换电模式,主要聚焦B端网约车市场和小型家庭用车型,这一策略既避开了与特斯拉等头部企业的直接竞争,又抓住了特定市场的需求痛点。

摩托车业务则分为传统燃油和新能源类别,并集成了蓝牙钥匙、远程车辆控制、驾驶辅助功能(BSD、LCA、RCW)等智能化配置,体现了传统产品向智能化升级的趋势。

AI技术解决方案:未来增长引擎

千里科技的另一部分业务聚焦于AI技术解决方案,包括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Robotaxi三大增长曲线,代表了公司的未来发展方向。

智能驾驶:从L2到L4的全栈能力

千里科技提供L2-L4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涵盖AI算法、传感器硬件及数据闭环系统。其核心技术是RLM(强化学习多模态)模型,这一技术能够处理多源异构数据,实现更精准的环境感知和决策控制。

与许多专注于特定技术环节的自动驾驶公司不同,千里科技强调全栈自研能力,从感知、决策到执行,构建完整的技术壁垒。这种全栈模式虽然研发投入巨大,但能够更好地控制产品质量,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智能座舱:多模态交互的新体验

在智能座舱领域,千里科技推出了AGIL3智能座舱系统,该系统基于多模态交互模型和Agent OS,能够实现自然语音/视觉交互、情绪识别和个性化推荐。这一系统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也为车内服务商业化提供了可能。

智能座舱被视为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个计算平台,千里科技通过AI技术的应用,正在抢占这一新兴市场。随着汽车从交通工具向移动空间的转变,智能座舱有望成为公司新的增长点。

Robotaxi:出行服务的未来形态

千里科技的Robotaxi业务为运营商提供了从自动驾驶到座舱,再到运营支持的全流程方案。公司计划在18个月内完成Robotaxi全链路产业布局,并未来在全球10座城市实现规模化运营。

Robotaxi代表了未来出行服务的重要方向,能够有效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停车难等问题。千里科技的布局虽然起步较晚,但其依托吉利和奔驰的资源支持,有望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战略合作伙伴:吉利与奔驰的双保险

在招股书中,吉利被反复提及为千里科技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这种关系体现在多个层面:吉利既是千里科技的最大供应商,也是其最大客户。

数据显示,2022年到2025年上半年,吉利分别为千里贡献了34.2亿元、22.5亿元、21.4亿元以及13.8亿元的收入,占后者同期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9.7%、33.6%、30.8%及33.2%。这种紧密的合作关系确保了千里科技传统业务的稳定,也为AI技术解决方案提供了应用场景。

更引人注目的是,就在不久前的9月25日,梅赛德斯-奔驰宣布以13亿元入股千里科技,持股3%,成为后者的第五大股东。这一投资不仅为千里科技带来了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奔驰的背书提升了公司的国际影响力和技术可信度。

吉利与奔驰的双重支持,为千里科技的港股IPO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一方面,吉利作为控股股东确保了公司战略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奔驰的国际化网络和品牌影响力,有助于千里科技拓展海外市场。

财务表现:转型阵痛与AI投入

收入结构:传统业务为主,AI业务初显

2022年~2024年,千里科技的营收分别为86.27亿元、66.98亿元、69.64亿元;到2025年有所回升,上半年的营收41.84亿元,同比增长40.45%。这一增长态势表明,公司的转型战略开始见效。

拆解收入结构,汽车和摩托车仍是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上半年为公司合力贡献约93%的总收入。但AI技术业务正在逐步扩大影响,预计下半年随着辅助驾驶解决方案陆续交付,商业化成果将更加明显。

盈利能力:研发投入与短期亏损

盈利能力方面,2022年~2024年,以及今年上半年,公司毛利分别为7亿元、2.72亿元、4.82亿元和2.28亿元,对应毛利率分别为8.2%、4.1%、6.9%及5.5%。毛利率的波动反映了公司业务结构的变化和转型期的特点。

2022年公司净利润为1.7亿元,但从2023年开始出现亏损,2023年、2024年和今年上半年分别亏损了2.63亿元、3.29亿元和1.16亿元。这种亏损主要源于对AI技术的巨额研发投入。

研发投入:AI转型的必要代价

千里科技对研发的投入增长明显,已经从2022年的9070万元,增加到了2024年的4.1亿元,今年上半年继续增加到了2.88亿元。研发投入占收入的比例从2022年的1.05%提升到2024年的5.89%,体现了公司向AI技术转型的决心。

这种高研发投入是AI企业的典型特征,也是构建技术壁垒的必要代价。随着AI技术逐渐成熟并实现商业化,研发投入的回报将逐步显现。

现金流:经营改善与资金储备

尽管面临亏损,但千里科技的现金流状况正在改善。由于供应链效率提升,公司在2024年现金流好转,今年上半年进一步优化,经营活动所得现金流为9.79亿元。截至今年6月末,公司的现金及等价物为18.96亿元。

在"烧钱"如流水的智驾行业,充裕的现金储备是公司持续发展的保障。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尽管短期亏损,千里科技仍能获得吉利和奔驰等战略投资者的青睐。

港股IPO:技术与资本的完美结合

千里科技此次赴港IPO的募资用途,清晰地反映了公司的战略重心:大头将用作技术与研发投入,实施AI驱动战略,包括增强研发能力、开发及升级"AI+Mobility"相关产品与解决方案。

其余资金将用于产业链资源的战略整合,加强中国及海外市场的销售与服务网络建设,同时提升全球品牌影响力,支持国际扩张战略。

对于千里科技而言,港股IPO不仅是一次融资机会,更是提升国际知名度、吸引全球人才的重要平台。在智能出行产业全球化竞争的背景下,千里科技需要借助资本市场力量,加速技术迭代和业务拓展。

AI重塑出行产业的未来图景

千里科技的转型案例,折射出AI技术对传统汽车产业的深刻影响。未来,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汽车产业将发生以下变革:

  1. 产品形态的重构:汽车将从单纯的交通工具转变为智能移动空间,集交通、办公、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2. 商业模式的创新:从产品销售向服务转型,订阅制、按需出行等新模式将逐渐普及。

  3. 产业边界模糊化:科技公司与传统车企的界限日益模糊,跨界合作将成为常态。

  4. 全球竞争格局重塑:中国企业在智能出行领域的崛起,将改变传统由欧美日主导的产业格局。

千里科技凭借其在AI技术领域的积累和传统制造的优势,有望在这场产业变革中占据有利位置。随着港股IPO的推进,公司将进一步整合资源,加速技术商业化,实现从传统车企到全球智能出行领导者的蜕变。

结语:AI时代的产业变革样本

千里科技的发展历程,为传统企业如何在AI时代实现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产业趋势,果断进行战略转型;引入顶尖技术人才,构建核心技术壁垒;获得战略投资者支持,平衡短期盈利与长期发展。

在智能出行产业变革的大潮中,千里科技的故事只是开始。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拓展,我们将见证更多传统企业通过AI实现重生,也将见证更多像千里科技这样的创新企业崛起。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功,更是一个产业、一个国家在AI时代竞争力的体现。

印奇再次叩开港交所:500亿智驾明星,吉利和奔驰护航保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