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的“沉默”:社交媒体时代的表达困境与突围

1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交媒体平台如朋友圈,曾经是我们分享生活点滴、表达情感和观点的主要场所。然而,如今的朋友圈却显得异常安静,许多人选择了沉默,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社交冷感”?又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疑问:有多久没有发过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朋友圈了?不是工作相关的转发,不是精心设置的“分组可见”,也不是随波逐流的节日打卡,而是发自内心、真实地分享生活、情绪和想法。或许,对很多人来说,这种状态已经成为了过去式。

朋友圈的沉默并非偶然,而是一种全球性的趋势。人们似乎正在主动逃离公共社交,从原本开放的“广场”转移到更加私密的群聊、私聊,甚至是“仅自己可见”的内心世界。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我们这个时代社交方式的深刻变革。

“发帖倦怠”:我们为何不再热衷于分享?

《纽约客》曾刊发一篇题为《你是否正在经历发帖倦怠?》的文章,指出人们已经无法想象过去那种“吃个早餐也要发朋友圈”的状态。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发帖倦怠”的时代,这究竟是为什么?

十年前,微博、朋友圈、Instagram等社交媒体平台,是人们展示自我的舞台。一张精心搭配的早餐照片、一张地铁上的自拍、一段充满文艺气息的文字,都能引发无数的点赞和评论。那时,生活中的一切似乎都值得分享。

然而,如今我们却陷入了一种矛盾的境地:任何东西都可以发,但又觉得没有任何东西值得发。分享生活碎片不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甚至让人开始怀疑自己当初为何会如此热衷于此。

在华盛顿,一位酒吧服务员坦言,她现在发自拍都会犹豫,觉得是不是显得太轻浮了。她曾在Instagram上发布了几张自拍,但随后又将其删除,因为她担心在世界经历悲剧时,自己的行为显得不合时宜。

这种担忧并非个例,而是很多Z世代的共识。相比于被关注,他们更害怕被误解。对于他们来说,即使是私人账号,也需要营造出一种“松弛感”。

发动态之前,人们会反复思考:这张照片是否过于做作?这段文字是否显得无趣?发了之后是否会无人问津?这种内耗取代了分享的欲望,最终让人选择了放弃。

即使鼓起勇气发了朋友圈,也可能会陷入新一轮的焦虑。《纽约客》的文章中提到了一个心理学词汇:vulnerability hangover,用来形容在公开表达脆弱之后产生的羞耻、后悔、焦虑等情绪。这种现象与“发帖后懊悔”、“删除限时动态”、“不想让别人看到太真实的自己”等行为密切相关。

人们逐渐学会了隐藏自己的脆弱和情绪,将生活中的不如意缩小化、去情绪化。因此,我们看到的朋友圈,往往是精心修饰过的、充满美好和幸福的假象。

点赞、转发、评论等互动数据,以及照片的审美、文案的质量、生活的精彩程度,都成为了塑造“数字人设”的重要因素。为了迎合算法,为了避免被误解,人们选择了沉默,或者只消费不创造。

算法与观看:我们为何不再被看见?

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但被看见却是表达者的动力。很多人表示,他们之所以愿意发动态,是因为希望得到朋友的关注。然而,随着算法推荐机制的出现,很多平台不再按照时间线推送内容,而是将热门内容、商业账号、带货信息置于优先位置。

曾经的社交媒体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舞台,允许普通人自由分享生活。但如今,它更像是一场与算法的博弈。如果发帖不带上热门话题,就如同仅自己可见一般。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不再使用社交媒体。相反,很多人每天都会花费大量时间浏览、参与和分享内容。平台的设计、舆论的敏感、内容的对比,以及害怕被审视和无人问津的焦虑,使得“我在看,只是不语”成为了这个时代社交媒体的主旋律。

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年轻人开始实践“数字极简主义”,减少甚至停止发布、浏览、评论和点赞,关闭通知,卸载应用,以恢复注意力、缓解焦虑,进行“数字排毒”。

皮尤研究中心2023年的一项报告显示,约有64%的18-29岁美国受访者表示,他们曾在过去一年中主动删除或暂停使用某个社交平台。

在中国,朋友圈是最先“沉默”的社交平台。究其原因,是微信的泛用性使其变得“公私不分”。在朋友圈发布自拍,可能会将自己的相貌暴露给陌生人;发布一段深夜emo,可能会收到亲戚们的过度关心;对时事发表观点,可能会被持不同意见的朋友拉黑;分享下班后的精彩生活,可能会被领导质疑工作饱和度。

在这种氛围下,轻易表达观点和情绪都可能成为“自找麻烦”。因此,朋友圈逐渐失去了“生活区”的定位,被转移到了QQ空间、小红书、同好群聊等更加私密的平台。

尤其是引领了“发疯文学”的Z世代,更倾向于使用多账号、分区社交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身份边界。

分享欲并没有消失,只是转移了。如果说2010年代是“发给所有人”的年代,那么2020年代,也许是“发给几个人”的年代。群聊、分组可见、好友可见、互关可见、非关注者不允许评论等功能,将“小区广场”变成了“我家的客厅”,让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展示不同的自己。

谁还在表达?我们还能看到什么?

如今,我们在社交平台上还能看到什么?是滤镜精修的网红美照,是剪辑精巧的Vlog,是国际新闻和社会事件,是利用社会焦虑“钓流量”的话题,是生活窍门和技巧,以及隐藏在日常之中的广告。

在内容无限内卷的时代,内容要么养眼,要么有用,要么能引起情绪共鸣,要么能变现。算法引导下的自媒体时代,让我们很难刷到“活人”的内容。

随着AI技术的兴起,我们正在逼近一个“Posting Zero”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普通人不再发帖,只剩下品牌、媒体矩阵、营销内容、AI生成的内容,以及一群内容工匠,对着沉默的人群不断输出“内容”。那些未经职业化、商品化、情绪化的内容,将不再出现在大众面前。

或许,这个时代已经到来。打开你常用的社交媒体,在信息流中浏览十分钟,你可能都无法刷到一个真正的“素人”内容。

《纽约客》的文章中提到,出版人Michael Goldsmith是少数仍然坚持“随意发帖”的人之一。他在X上拥有不到2000个关注者,经常发布一些幽默的日常思考。例如:“如果狗能抽烟,它们会用两只爪子夹住烟,还是一只爪子两个指甲之间?”

这条推文没有收到任何点赞。但他并不在意,他说:“我只是把脑子里的东西丢到另一个容器里。”

“我不在乎我发了三十条,只收获两个、甚至零个点赞。”他继续说,“总有下一条等着我。”这种不期待回应的表达,或许才是社交媒体最初的原型。

但他可以不在乎,那你呢?我们是否还能保持最初的分享欲,真实地表达自我?或许,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