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数字海洋中,我们常常迷失方向,明明记得的信息却难以寻觅,如同溺水于自己的知识库中。面对信息过载带来的“数字失忆症”,我们迫切需要更智能的工具来辅助记忆、拓展认知。AI助手正朝着“低调实用”的方向进化,它们不再是简单的问答工具,而是成为我们心智的延伸,默默观察、记录,并在我们需要时提供即时帮助。
Glass:你的“数字大脑拓展”
Glass 是一款与众不同的 AI 应用,它致力于成为用户的“数字大脑拓展”。它并非一个简单的 AI 聊天框,而是一个能够“被动观察”用户在 macOS 系统中一切数字化行为的应用。通过这种方式,Glass 能够深入理解用户的上下文,从而实现更自然、更高效的人机交互。
Glass 的安装过程更像是一个开发者环境的配置,需要用户熟悉 Python 和 Node.js。安装完成后,它只是一个静默地躺在菜单栏的图标,随时待命。
Glass 会请求一些敏感的权限,例如屏幕录制、麦克风访问和辅助功能权限。这些权限是 Glass 实现其核心功能的关键:完整地观察用户、倾听用户的声音。
AI 的全新打开方式:伴随而非打扰
Glass 的核心理念是,AI 不应是一个需要被频繁唤起的“工具”,而应是一个与你伴生的“记忆体”。传统 AI 助手的工作模式是“你问,我答”,这种模式是割裂的、非连续的。而 Glass 颠覆了这一点,它的工作模式是“我观察,你随时问”。它在后台默默地记录你的一切数字化行为,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记忆。它不再需要你费力地去“解释上下文”,因为它本身就活在你的上下文里。
Glass 的实战体验
Glass 的实战表现既有我们已经熟悉的部分,也有不同于现有任何 AI 工具的使用体验的部分。它并不是一个现有 AI 大模型工具的便捷访问入口,虽然可以直接提问,但问题的内容总是与屏幕中显示的内容相关。你可以直接通过快捷键,来向它提问各种关于当前屏幕的内容。
当你点击悬浮栏中的 Listen 按钮,Glass 就会切换为监听模式,从静态读取你当前桌面上的内容,变为持续记录你电脑屏幕过去出现过的各种画面信息与音频,并基于此生成一份总结报告。在会议纪要场景中,Glass 不仅能实时生成一份会议纪要重点,并且还能实时转录音频,当然目前的体验中还只支持英文,对于中文语音的支持欠佳。
Glass 比起其他会议纪要类 AI 工具最大的不同,是它不受某个 App 的限制,可以全局记录并提取过去屏幕中的内容,并且根据记录下来的内容实时生成摘要以及问题总结。
在观看视频时,Glass 也能发挥作用。例如,在 Glass 开启的状态下,打开一个关于 F1 车手刘易斯-汉密尔顿的采访视频。在不到三分钟之后,Glass 就通过目前读取到的内容,生成了一份当前内容摘要。在这份摘要中,Glass 还会主动提供数个进一步问题,供你进一步了解视频内容。当然在这个阶段,你同样可以自己提问你仍然感觉疑惑的问题。这份摘要内容本身会随着屏幕内容数据的不断增加,进一步更新更多相关内容。目前 Glass 分析本身支持中文内容,但自动生成的内容汇总目前还只能以英文的方式展示——这种情况我们在如今的 Apple Intelligence 中 ChatGPT 的体验中也曾见过,都是模型本身支持中文内容、应用层没有做适配产生的问题。
在直接针对屏幕内容的提问中,由于可以直接使用中文提问,因此回答也会采用中文回复,这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这一功能对中文用户的友好程度。
代码重构与会议纪要:Glass 的高光时刻
全局读取屏幕信息并记录,是一个潜力几乎无上限的功能。在 VSCode 里重构一个复杂的项目时,当我使用 Gemini 修改完一串代码,然后脑中突然闪过一丝不确定。此时,我没有急于修改撰写的那段代码,而是直接通过快捷键唤出 Glass,问道:“帮我分析一下修改的那部分代码的核心逻辑。”几秒钟后,一个对话框以通知的方式弹出,用清晰的列表总结了函数的用途和我的修改点。我没有复制任何代码,没有跳转任何页面。我只是提出了一个基于“屏幕内容”和“需求”的问题,Glass 就从屏幕中为我提取了答案。
在一次持续一个多小时的线上脑暴会中,我全程投入讨论。会议结束后,Glass 已经自动生成了一份详尽的会议纪要,不仅区分了不同发言人,甚至提炼出了关键的结论和待办事项列表。它就像一个永不疲倦的书记员,将稍纵即逝的多模态内容流,沉淀为结构化的信息资产。
解决 AI 助手的痛点:上下文缺失与跨应用割裂
可以说,Glass 的首秀,就将目前 AI 助手最大的痛点——上下文的缺失和跨应用操作的割裂感解决了。同时作为一个开源项目,Glass 即使是全时监控屏幕下,也没有对电脑的内存产生特别巨大的压力——这一点足以让我愿意让它全天运行在我的电脑上,在我需要它的时候将它唤醒。
但我也仍然不建议电脑内存在 16GB 以下的 Mac 设备(当前 Glass 只有 macOS 版本,Windows 版本在开发中)长时间运行 Glass,仍然给电脑造成明显的卡顿现象。
简单的产品应用逻辑,也说明 Glass 放弃了所有取巧的路径,它依赖云端服务器对你的行为进行分析(至少在开源版本中),同时选择在本地进行大量的结构化信息整理任务。这意味着所有的屏幕录制、语音识别,几乎都直接压在了处理器本身上,自然也就带来了更高的硬件负载。
“记忆拓展器”:Glass 背后的理念
Glass 的推出,虽然只是一个名为 Pickle 的小团队的开源项目,但其背后的理念,却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1945 年,在美国科学家范尼瓦·布什(Vannevar Bush)发表于《大西洋月刊》的著名文章《诚如所思》(As We May Think)中,一个名为“记忆扩展器”(Memex)的革命性概念被首次提出。这个构想远早于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诞生,却以惊人的前瞻性预示了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并对后来的超文本(Hypertext)和个人计算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记忆拓展器”的核心逻辑,是通过技术手段,将个人的知识和记忆外部化,使其成为一个可供随时访问的“外接大脑”。Glass 所做的事情,正是 Memex 理念在 AI 时代的具象实现。它不再局限于存储文档和书籍,而是将用户动态的、实时的“行为”本身作为记录对象,通过大型语言模型的“关联索引”,最终实现一个远超任何传统知识库的、活的、个人的记忆系统。
Glass 这个项目更深远的目标——“为每个人建立一个活的数字克隆”,则更是这一理念的极致延伸。它不仅要成为你的记忆,更渴望成为你的“代理”,一个可以理解你、模仿你、甚至代替你执行任务的数字孪生。
Glass 的局限与未来
回到现实,目前 Glass 的体验显然距离这个目标距离还很遥远:Glass 需要你手动输入 OpenAI 或 Gemini 的 API Keys,现阶段 Glass 也提供了登录账号、免费试用开发团队提供的 API Key 额度的解决方案。同时正常使用也需要前置安装 Python 与 Node 环境库,虽然门槛实际上并不高,但也并没有达到“开箱即用”的地步。
即便如此,Glass 在开源之后还是迅速在 GitHub 上吸引了不少关注,短短四天已经破超过 3K Star,迅速在 AI 工具圈走红。
在 Glass 背后,开发团队 Pickle 是一家致力于构建“数字思维扩展(Digital Mind Extension)”的公司。他们刚刚在上个月从 Y Combinator 吸引到了 60 亿韩元(约 3100 万人民币)的投资。
Pickle 脱胎于另一个开源项目 Cheating Daddy,而 Cheating Daddy 又是另一个“臭名昭著”的项目 Cluely 的开源版本——后者在今年曾因为闭源、付费以及最重要的面试作弊这一卖点颇受关注,同时也引来的诸多争议。
由于 Pickle 项目中存在大量 Cheating Daddy 项目的内容直接复用,目前 Cheating Daddy 创始人就这一点在 X 上对 Pickle 发起讨伐,指责“开源项目并不意味着可以拿来照抄”,但这件事尚未得到 Pickle 团队的正面回应。
但目前作为一个轻量级的解决方案,Glass 仍然不失为一种值得观察的思路;此前主打“全天候记录用户信息”的 Rewind.ai 项目,就因为对设备的内存占用过高,同时对结构化内容整理效果不尽人意,因而迅速退出 AI 工具的主流舞台。
Glass 这类产品所代表的“主动感知 AI”,这个曾在科幻作品中反复出现,代表着高效与智能的词汇,距离真正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落地,或许已经不远。
一个轻量级工具的脱颖而出,更是说明了这个过程中,用户核心需求的提炼——没错,一个完美的记忆体的确很强大,AI 的辅助也的确很努力,但人们想得到的,或许仅仅是一个能让自己工作更顺畅、思考更专注的普通的好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