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MIT教授荣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科研创新的卓越典范

1

五位MIT教授荣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殊荣

在科学界备受瞩目的美国国家科学院(NAS)近日公布了新晋院士名单,麻省理工学院(MIT)共有五位卓越的教授以及十三位杰出校友荣列其中。这一殊荣是对他们在各自研究领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的充分肯定,也是对MIT在科学研究领域卓越地位的有力印证。荣获此殊荣的五位MIT教授分别是:罗德尼·布鲁克斯(Rodney Brooks)、帕拉格·帕塔克(Parag Pathak)、斯科特·谢菲尔德(Scott Sheffield)、本杰明·魏斯(Benjamin Weiss)和幸子·山下(Yukiko Yamashita)。

Rodney Brooks, Parag Pathak, Scott Sheffield, Benjamin Weiss, and Yukiko Yamashita

美国国家科学院作为一家非营利性机构,自1863年由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签署国会特许状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表彰在科学领域的杰出成就。通过选举院士的方式,NAS不仅认可了科学家们的卓越贡献,还与国家工程院和国家医学院一道,为联邦政府和其他组织提供科学、工程和健康政策方面的宝贵建议。

罗德尼·布鲁克斯:机器人领域的先驱

罗德尼·布鲁克斯教授是MIT的松下机器人学荣誉退休教授,同时也是Robust AI公司的首席技术官和联合创始人。他曾担任Rethink Robotics的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技术官,以及iRobot公司的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此外,他还曾担任MIT人工智能实验室和MIT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主任。布鲁克斯教授在机器人学领域拥有卓越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的研究成果对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布鲁克斯教授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智能机器人的工程设计以及通过构建人形机器人来理解人类智能。他的研究成果涵盖了基于模型的计算机视觉、路径规划、不确定性分析、机器人组装、主动视觉、自主机器人、微型机器人、微型驱动器、行星探测、表征、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和编译器设计等多个领域。他对机器人技术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学术研究上,还体现在他所创立的iRobot公司,该公司生产的Roomba扫地机器人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作为机器人领域的先驱,布鲁克斯教授不仅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还是人工智能促进协会的创始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美国计算机协会会员、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外籍院士以及澳大利亚科学院通讯院士。他于1991年荣获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的计算机与思想奖,并在2023年荣获IEEE创始人奖章。

帕拉格·帕塔克:市场设计领域的专家

帕拉格·帕塔克教授是MIT 1922级经济学教授,同时也是MIT Blueprint Labs的创始人和主任。他于2008年加入MIT faculty,在哈佛大学获得商业经济学博士学位以及应用数学硕士和学士学位。帕塔克教授在市场设计和教育领域享有盛誉,他的研究成果对美国的学生安置和学校选择机制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将市场设计理念应用于关键医疗资源的分配,为解决医疗资源短缺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帕塔克教授还在学校质量、特许学校和肯定性行动等领域发表了多篇具有影响力的研究论文。

帕塔克教授在城市经济学领域也有着深入的研究。他曾对房屋止赎对房价的影响以及剑桥市取消租金管制后房地产市场的反应进行了深入分析。凭借在市场设计领域的卓越贡献,帕塔克教授荣获了2018年约翰·贝茨·克拉克奖章,该奖章由美国经济协会颁发给40岁以下,对经济学领域做出最杰出贡献的经济学家。他还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计量经济学会会员以及经济理论发展学会会员。帕塔克教授还是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市场设计工作组的创始联合主任以及Avela Education的联合创始人。

斯科特·谢菲尔德:概率论领域的杰出学者

斯科特·谢菲尔德教授是MIT的Leighton Family数学教授,于2008年加入MIT faculty,此前曾在纽约大学的库朗研究所任教。他于2003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学位,师从Amir Dembo,并于1998年在哈佛大学获得数学学士和硕士学位。谢菲尔德教授是一位概率论专家,他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统计物理、博弈论和度量空间等领域中出现的几何问题,以及渗流理论和随机曲面理论中的长期存在的问题。

谢菲尔德教授的研究成果在概率论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2017年,他与杰森·米勒共同荣获克莱研究奖,以表彰他们在高斯自由场的几何学方面的开创性和概念性工作,以及将其应用于解决二维随机结构理论中的开放性问题。2023年,他与杰森·米勒共同荣获伦纳德·艾森巴德奖,以表彰他们在随机二维几何学,特别是关于刘维尔量子引力的研究。同年,谢菲尔德教授与杰森·米勒凭借论文《刘维尔量子引力与布朗映射I:QLE(8/3,0)度量》荣获科学前沿奖。谢菲尔德教授也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本杰明·魏斯:行星科学领域的专家

本杰明·魏斯教授是MIT的Robert R. Schrock地球与行星科学教授。他曾在阿默斯特学院学习物理学,并在加州理工学院学习行星科学和地质学,并于2001年获得硕士学位,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魏斯教授的博士论文研究了火星陨石ALH 84001,揭示了古代火星气候和磁场的记录,并提供了陨石可以将物质从火星转移到地球而无需热消毒的证据。魏斯于2004年成为地球、大气与行星科学系的一员,目前是行星科学项目的负责人。

魏斯教授是磁力学领域的专家,致力于通过实验室分析、航天器观测和野外调查来了解地球、类地行星和小行星的形成和演化。他因对太阳系历史的深刻见解而闻名,包括关于早期星云磁场、月球长期存在的核心发电机以及过去产生核心发电机的小行星的发现。除了在当前活跃的NASA任务中担任领导职务外,魏斯教授还参与了SpaceIL Beresheet、JAXA Hayabusa 2和ESA Rosetta航天器的科学团队。

作为MIT行星磁力实验室的首席研究员,魏斯教授致力于开发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磁显微镜技术,以对陨石、月球表面和地球周围地点采集的岩石样本中嵌入的磁场进行成像。研究这些磁性特征有助于回答有关早期太阳系条件、地球和火星过去的气候以及促进宜居性的因素的问题。

幸子·山下:细胞生物学领域的专家

幸子·山下教授是MIT的生物学教授,怀特黑德生物医学研究所的核心成员,以及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的研究员。山下于1994年获得京都大学生物学学士学位,1999年获得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从2001年到2006年,她在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她于2007年被任命为密歇根大学faculty,并于2014年被任命为HHMI研究员。她于2020年成为怀特黑德研究所的成员和MIT的生物学教授。

幸子·山下教授主要研究多细胞生物的两个基本方面:细胞命运如何通过不对称细胞分裂而多样化,以及遗传信息如何通过生殖细胞系代代相传。多细胞生物的两个显着特征是通过不对称细胞分裂产生许多不同的细胞类型,以及将种系基因组传递给下一代。以果蝇雄性生殖细胞系为模型系统研究这些过程使山下教授进入了新的研究领域,例如卫星DNA的功能,"基因组垃圾"以及它们如何参与物种形成。

山下教授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会员,并且是2016年冈崎恒子和冈崎玲治奖的获得者。她于2011年被授予麦克阿瑟奖学金。

MIT的持续影响力

此次五位MIT教授以及十三位校友同时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再次彰显了MIT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卓越实力和持续影响力。这些科学家们在各自领域所取得的杰出成就,不仅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他们的当选,不仅是对他们个人学术生涯的肯定,也是对MIT长期以来坚持卓越科研的最好回报。相信在未来,MIT将继续培养出更多杰出的科学家,为人类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